2024年即將到來,回顧2023年,中國政經局勢風雲變幻。(圖片來源:Fotolia)
2024年即將到來,回顧2023年,中國政經局勢風雲變幻。中國經濟在「清零」防疫政策後效應的影響下受到重創,習近平的親信李強等人全面上位,但經濟持續下滑;財政與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影響不佳,救樓市無效;金融領域風險越來越大,當局成立中央金融委員會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經濟走向等焦點話題引發各界關注。《看中國》財經欄目現篩選出與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休戚相關,又和民眾有密切聯繫的2023年度中國十大經濟新聞以饗讀者。
一、中國官方應對養老危機只剩最後一招兒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2022年度經濟數據,證實中國人口總數時隔60年首次下降,輿論目光再次聚焦中國人口危機。但是,與出生人口下降同時存在的問題是人口老齡化。據官方的數據,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2022年比前一年又增加了1000萬左右。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指出,在人口危機之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十分難看。中共統計局加班加點編製數據,發布時間一拖再拖,終於在2021年5月11日發布了一份漏洞百出的報告。隨後,中共政治局於5月31日召開緊急會議,宣布進一步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時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也表明養老危機很嚴重了,中共試圖延緩危機爆發的時間。
面對人口老齡化加劇,北京當局2022年初再次明確提出了要推遲退休年齡的說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22年10月份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上又提出,要逐漸推遲法定的退休年齡。
中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週歲,女幹部55週歲,女職工50週歲。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養老危機已經顯現。中國官媒《半月談》早前發文稱,未來10年間,中國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退休潮」,60後群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
中國社科院在2019年發布了《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其中,提到中國養老金「坐吃山空」,可能到2035年,其結余將耗盡。在人口危機的影響下,未來養老危機也將加速到來。
二、政府項目也爆雷 中國共有產權房出現「爛尾」
中國官媒中新社2月5日報導,有青島市民投訴,其兩年前在當地購買的一套共有產權房無法按時交付,家庭因此深受其苦。據該市民透露,當地市政公司、房管局和房地產開發商在交房溝通過程中有推諉現象。
共有產權住房作為政府一種降低購房門檻的積極的房地產調控手段,在開發時就提前約定,政府與購房者共同享受權利、履行相關義務,購房者最終在退出時由政府回購房產,或其他符合申購條件的購房者購買,原有購房者可獲得相應比例的房產價值變現,最終通過在政府控制下流轉,實現了保障性住房的封閉運行。
房地產業內人士表示,青島共有產權房事件暴露出部分涉及財政資金支持住房項目,尤其是保障房項目,或受資金不足困擾,最終導致房屋交付出現問題。該事件暴露出地方城投平臺債務和資金鏈問題,前幾年,房地產市場銷售火熱,土地增值明顯,政府財政補貼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地方城投平臺公司資金鏈順暢循環,但現在上述利好因素褪去,資金鏈緊張了。
另外,共有產權房的質量堪憂。網傳的視頻顯示,北京市延慶區中交富力雅郡業主共有產權房項目,因房屋質量差被業主投訴,北京市建委官員和房地產開發商到現場共同驗房,結果乘坐電梯時,電梯突然發生故障,一行人被卡在電梯內。
三、中國25年來首次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引眾怒
為推進所謂的醫保個人賬戶改革,2月15日,中國國家醫保局發布《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於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明確各級醫保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符合條件的定點零售藥店申請開通門診統籌服務。
回顧歷史,在1998年,中國官方為刺激個人繳納醫保費用的積極性,醫保個人賬戶應運而生。在用人單位繳費與該單位職工個人繳費的基礎上,根據統籌地區的個人賬戶支付範圍和職工年齡,每月返還給個人一定比例的資金,形成個人賬戶。
25年來,個人賬戶猶如一種「儲蓄卡」,民眾購買藥品、保健品或者其它物資等,這張卡皆發揮作用。25年後,醫保個人賬戶改革開始了。
改革之前,在職職工個人賬戶原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職工本人繳納月工資的2%,另一部分是用人單位繳納醫保費的30%。改革之後,僅留存個人繳納的2%,其它資金劃入統籌賬戶。退休人員個人賬戶資金由統籌基金定額劃入,劃入額度逐步調整到當年基本養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
有中國民眾作出直白的解讀:醫保改革好比吃飯,改革前,每個人發一個碗,個人賬戶裡有錢,需要吃什麼就買什麼,需要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改革後,要辦大食堂了,每人每月醫保卡裡抽走三分之二的錢上繳到食堂,你不去食堂吃飯也要扣錢,你不吃別人吃,等你需要吃飯去食堂的時候,也不管你被扣了多少年、扣掉多少錢,都規定你最多只能吃幾碗,其中一碗你自己卡裡先付錢,另外幾碗給你報銷一半。
四、中國股市註冊制正式實施
2月17日,中國證監會網站公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制度規則發布實施》的文件。證券交易所、全國股轉公司、中國結算、中證金融、證券業協會配套制度規則同步發布實施。
此次發布的制度規則共165項,其中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制度規則57項,證券交易所、全國股轉公司、中國結算等發布的配套制度規則108項。內容涵蓋發行條件、註冊程序、保薦承銷、重大資產重組、監管執法等各個方面。
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文件,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於2月20日至3月3日接受主板首發、再融資、並購重組在審企業申請,並按在中國證監會的審核和受理順序接續審核;自3月4日始接收主板新申報企業申請。科創板、創業板申報受理和審核工作正常推進。
不過,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表演講時表示,註冊制絕不意味著放鬆審核要求。
有觀點認為,既然實行了註冊制,股票發行就應該完全放開,有多少發多少。對此,易會滿持否定態度。
此前中國企業上市主要採取審批制的形式,審批制指新股上市需經證監會審核後,才能批准上市的機制;而註冊制指企業在發行股票時向相關機構提交各種資料申報,意味著所有新股上市將不再進行審核,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申請上市。
股市本應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和宏觀經濟的變化高度正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是一個國家前景的先行指數。但是,中國股市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卻被冠以「政策市」、「圈錢市」的名頭,凸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已失靈。
五、習近平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金融監管總局
對於金融領域,習近平加強控制。在3月份的「兩會」上決定,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金融監管總局。
中央金融委員會於1998年在前黨魁江澤民任期內組建,為中共控制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發揮了作用。它於2003年解散。
金融業人士直言,中央金融委員會復活,對金融體系產生強大的影響,包括在關鍵職位上進行人事任命。通過中央金融委員會,習近平和他的親信可以更快地進行改組,用對他們更忠誠的人取代剩餘的傳統技術官僚。
在中國首都北京市的金融街15號,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於5月18日正式揭牌,官方網站同時啟用;中國銀保監會相關官方宣傳名稱也更改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至此,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形成「一行一局一會」格局:中國央行、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
從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獲批,到5月18日新機構正式揭牌,時間僅僅用了69天。
據官方的解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組建是負責證券業以外的金融業監管,同時原本由中國央行負責的金融集團日常監管、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中國證監會負責的投資者保護等,皆劃入總局的業務範圍。
近年來,金融監管上的一系列失誤和醜聞,已讓中共維持金融秩序的能力受到質疑。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接近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對習近平來說,讓金融行業符合他的願景極其重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