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與習近平會面前 北京使出了老套路(圖)
拜習會前中國採購了100多萬噸美國大豆。圖為雙方2022年11月14日在印尼巴厘島會晤。(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1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據悉,美國總統拜登將於11月15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近平也將和美國商界領袖接觸,宣傳中國經濟。拜習會前中國採購了100多萬噸美國大豆,是中美貿易戰以來鮮有的大筆交易。
拜習會前 中國採購了100多萬噸美國大豆
在美國總統拜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前,中國貿易商正在加緊採購美國農產品,僅在11月7日當天就採購十船、數量約60萬噸美國大豆。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每日銷售數據,這一數字是中國至少三個月來最大手筆的單日採購量。
英國路透社引述貿易商的說法報導,中國國有企業--中儲糧集團採購了美國大豆,預計從12月到明年3月間,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太平洋西北的出口碼頭裝運。
三名知情的出口貿易商透露,這是中儲糧集團自上週稍晚以來的最新一筆交易,而這段期間估計採購約20-25船美國大豆、至少120萬噸。
根據報導,今年截至10月底,美國銷往中國的大豆較去年同期驟降35%。美國農業部預估,全年大豆出口量將年減12%。
此前,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表示,中國大宗商品進口商代表團10月23日在愛荷華州舉行的中美可持續農業貿易論壇上,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農產品採購協議。這是中國自2017年以來首次與美國簽署此類大宗協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油籽供應國。
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稱,有關採購協議涵蓋的農產品,還包括玉米、高粱和小麥。美國主要農作物貿易商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邦吉(Bunge)和嘉吉(Cargill)等公司,以框架合同的形式,與中國代表團簽署了11份採購協議。
美國下週在舊金山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屆時美國拜登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舉行雙邊會談「拜習會」,將是兩國元首自去年11月在印尼巴厘島G20峰會碰面以來,第二度面對面會談。
拜登15日會見習近平
11月10日,據路透社報導,美國高級官員稱,拜登和習近平將於11月15日舉行峰會。拜登將於 11 月 14 日開始前往舊金山,同時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將在該市舉行。如果與習近平舉行面對面會談,這將是兩國領導人自 2022 年 11 月以來首次舉行此類會晤。
拜登10月27日在白宮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拜登在會見期間表示,「美國和中國都需要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中的競爭,並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拜登強調,「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應對全球挑戰。」
隨著明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到來,民主黨與共和黨都可能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美方希望通過與中方保持高層溝通,避免因誤會而發生意外軍事衝突,或者關係突然惡化。這一努力是在以色列和伊斯蘭激進組織哈馬斯發生衝突的背景下進行的。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拜登希望美中兩國軍方恢復對話,並在核軍控等問題上取得進展。他還敦促北京對中東採取更具建設性的態度。
習近平將接觸美國商界領袖 宣傳中國經濟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此前多次發表願意改善中美關係的文章,「處理好中美關係,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穩定性、確定性、建設性。」10月初,《人民日報》網站人民網發文,「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10月底,人民網再度發表評論,希望「推動中美關係真正穩下來、好起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畢井泉11月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彭博新經濟論壇上稱,近期,中美成立經濟工作組、金融工作組,對改善兩國關係,促進經貿關係的發展也是積極因素。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指出,預計習近平將在雙邊會談後的晚宴上向美國商界高管發表講話。
習近平此行面臨一些困難,即如何宣傳中國經濟:華盛頓日益擔憂北京的野心,並試圖切斷北京獲取可用於對抗美國的技術的渠道。隨著西方企業在華經營受到更嚴格限制,也迫使企業質疑在這裡投資是否明智。
報導指,尚不清楚習近平訪美能否大幅緩解外國企業的懷疑情緒,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共對商業活動的更嚴格管控,許多外企望而卻步。外企尤其擔心的是北京明令禁止它們向政府或某些市場銷售產品,還有管轄範圍更廣的《反間諜法》可能導致敏感行業的企業高管和研究人員入獄。
網上流傳的一份邀請函顯示,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舉辦的晚宴和招待會門票每張售價2000美元。一位知情人士稱,企業可以花4萬美元購買一桌八個座位,外加習近平那桌的一個座位。
中國官員與美國商界的接觸試圖發出的信號是:中國仍是個有吸引力的營商之地,「這些企業都急切地想與習近平會面和共進晚餐就證明了這一點,」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表示。
白明說,北京願意這樣做是出於「戰略原因」,「在更廣泛的層面,我認為他們並不期待或認為兩國關係有重塑或調整的可能。」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今年對成員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34%的企業在過去一年停止或減少了在華投資,這一比例高於往年。
11月10日,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說,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危機,避免情況惡化迫在眉睫。中國要緩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只為挽救國內經濟:「自中美爆發貿易戰以來,中國的外資、外貿損失非常大。外資在轉移,外國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演變為國內失業潮、破產潮。現在當局最大的風險是經濟惡化造成社會動盪。」
旅居日本的學者方先生對自由亞洲電臺說,中國不繼續「改革開放」將無路可走:「不改革開放,路是走不通的。四十年的好日子過完了。根據目前情況看,打臺灣是沒本事打了,他要和美國說和,美國人是你剛開始騙他,不被發現還能得逞。如果讓他發現你騙了他,你就沒什麼好果子吃了。經濟方面,資金流、人才流、物流,香港作為中國經濟橋頭堡也沒了。戰狼不當了,變犬了。」
中國經濟指數持續下滑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消費價格指數在歷經兩個月企穩後10月份再度下滑,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指數已連續13個月下降。中國經濟重新陷入通縮陰影。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2%,環比下降0.1%。中國的CPI在8、9月份終於微幅上漲後,10月再度陷入負增長。
《紐約時報》 指出,雖然中國的國有銀行為建設更多工廠注入了資金,但家庭和企業仍對消費支出持謹慎態度,而「物價下跌可能是中國通貨緊縮的前兆」。報導認為,在這種惡性經濟狀況下,中國的企業和員工會發現從商品或工作中獲得的收入更少了,債務卻一如既往地沈重。
中國財聯社引述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類通縮」的解讀指出,CPI走弱反映了中國經濟供給保障持續加強,但內需恢復仍然較緩的特徵;同時,外需在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也難以對這部分過剩供應進行有效填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