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上海萬聖節(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
【看中國2023年11月5日訊】大白、A股和乙方,那些裝扮背後是很明確的社會創傷。它們被以一種娛樂和有創意的方式展現出來,人們需要快樂。
可以說,「上海萬聖節」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它沒有任何宗教色彩,甚至也和「西方」毫無關係,它是真真正正屬於上海的。
儘管還有官方媒體用「平視才是文化自信」這樣的撈論調來解釋,其實並沒有什麼人在指責「洋節」。
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兩天的的遊行和cosplay完全是新行為,只是冠了一個「萬聖節」的名頭而已。
有些cosplay意味深長。有人裝扮成魯迅的模樣,舉一個「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牌子;還有下圖這一幕,他們到底要表達什麼?
你可以說這是「批判現實主義」,也可以理解成來自歷史深處的嘲諷,但是它仍然是一種「娛樂」。圍觀者讚嘆、喝采之餘,也可能會幾秒鐘的思索,這種思考也會轉瞬即逝。
如果說這樣的cosplay有攻擊性,這種攻擊性也是指向自身而不是外部世界。警察看到後,也只能「維持秩序」,不會有更多措施。
但是我仍然認為,狂歡和娛樂之中,仍然有一些嚴肅的東西:這個城市和它的年輕人,需要甩掉包袱,實現某種救贖——萬聖節就是一次「自我療愈」。
去年給上海留下的創傷,可能比想像中要深刻得多。解放日報的一個公號發文章呼籲寬容對待萬聖節遊行,「上海以治理能力著稱,相信上海。」經歷了去年的疫情,這樣的話看上去無比蒼白。
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真的從驚駭中走出來了嗎?
前段時間在成都見到一位來自上海的朋友。她在疫情後賣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選擇租房居住。這是一種可以「隨時離開」的狀態,也是一種「臨界狀態」。
後來她發現買家把房子掛出來招租,她又租了回來。這個故事很有隱喻性:看上去回到了原來的狀態,但是卻又有著根本性的變化。
那些在街頭狂歡的年輕人,或許也有這樣的想法。cosplay是一次短暫逃離的機會,等到天亮,還是要去上班。
這樣的「逃離」,其實會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處境,看看傷口有沒有癒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