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碳排放與反補貼調查 中國電動汽車夢斷歐洲?

 2023-09-23 20: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23年9月23日訊】法國政府這個星期宣布了新的電動汽車購買激勵政策。在汽車業界,這是一個重大事件,關乎世界最大電動汽車生產國中國在歐洲市場的命運。

法國碳排放壁壘驅逐中國電動車

法國宣布的新的激勵措施準則將不僅僅計算電動汽車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而且也計算電動汽車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甚至可能會考慮動力電池的生產材料,例如鋰的開採和提煉過程中的碳排放。路透社和歐洲汽車新聞等媒體都認為,這實際上已經將中國電動車排除在購買獎勵措施之外,因為中國汽車製造過程中的能源使用嚴重依賴煤電,碳排放顯著高於歐洲水平。法國經濟和財政部表示,新的計算標準、實施細則和符合標準的車型將於12月中旬公布,並於2024年1月起實施。

法國政府官員告訴歐洲動態(Euractive):「我們過去只關注電動汽車駕駛時的碳排放,但未考慮汽車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根據新規則,每輛電動汽車都將獲得「綠色分數」,並牢記一個目標 -- 將電動汽車生產線帶回法國和歐盟。

據法國費加羅報,在未來的新規則中,在法國銷售的每款車型都將獲得環境分數,這將決定其是否有資格獲得生態獎金。法國政府將會根據「極其嚴格」的方法對所有汽車進行篩查。車輛的環境分數將根據其在道路上使用之前每個步驟的環境影響來計算,將考慮六個新的二氧化碳排放變數,包括生產所用的材料(鋼、黑色金屬、鋁等),以及組裝過程中的環境影響(能源消耗等)和電池(重量、運輸等)。物流也將受到審查。總的來說,汽車必須獲得至少60分(滿分80分)。

法國能源轉型部長阿涅斯·潘尼爾-魯納徹對法國電視廣播公司表示,通過「綠色獎金」改革,政府希望獎勵最環保的電動汽車,尤其是法國和歐盟製造的電動汽車 她認為,這將促進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並降低整體汽車價格。

法國的新能源汽車購置獎勵一直是歐洲最慷慨的,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最多可獲得5,000—10,000歐元獎勵優惠。根據現行規則,對於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於20克,售價低於45,000歐元的電動汽車(純電或混動),最多可獎勵7,000歐元。購買新的或二手電筒動汽車並報廢手中的燃油汽車,最多可獲獎勵5,000歐元。激勵措施和以舊換新獎金可以使電動汽車的實際售價降低10,000歐元或更多。

相應而言,芬蘭對購買電動汽車售價不超過5萬歐元的獎勵2,000歐元。法國的獎勵措施確實顯得更加慷慨。

歐盟舉起大棒,對中國電動車開始反補貼調查

在法國宣布新政策的前一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斯特拉斯堡正式宣布,歐盟已經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這將可能意味著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中國產品出口歐盟曾多次遭遇類似情況。2019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自行車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做出終裁,對中國電動自行車加征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行業合併稅率79.3%。1993年,歐盟對中國自行車加征反傾銷關稅,稅率高達48.5%。目前尚無法預測歐盟調查終結後會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雙反稅,以及稅率水平。

馮德萊恩說:世界市場上充斥著廉價的電動汽車,由於巨額的政府補貼,電動汽車的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了。歐盟委員會正在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歐洲對競爭持開放態度,但不是自下而上的競爭。

今年初,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世界最大電動汽車產銷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字,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含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銷量超過1000萬輛,中國獨佔618萬輛。2022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780萬輛,中國獨佔536.5萬輛,佔比超過68%。2022年中國出口電動汽車112.1萬輛,其中出口歐洲54.5萬輛,佔比高達48%。歐洲是中國電動汽車最大海外市場。

根據歐盟統計,2022年,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在歐洲市佔率為8%,但到2025年可能會達到15%。2015年至2022年間,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下降了約50%,從67,000歐元降至32,000歐元。而同期歐洲電動汽車價格則上漲了17%,從不到49,000歐元上漲到超過55,000歐元。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電動汽車形成了巨大挑戰。

法國打響頭炮後,歐盟其他國家可能也會跟進

其他歐盟國家會否跟隨法國的行動?

美國之音記者就此發函詢問芬蘭國際貿易發展部。芬蘭國際貿易司商務參贊佩特里·庫爾馬(Petri Kuurma)先生回覆美國之音說,歐盟委員會已宣布將開始相關調查,不過,如果委員會提出最終行動的提案,成員國直到最後才參與這一過程。「這將在正式調查開始後 12 個月左右發生。然後該提案將在成員國出席的貿易保護委員會上進行處理和投票,」庫爾馬先生在郵件裡說。

赫爾辛基大學中國研究專家陳玉文教授(Julie Yu-wen Chen)認為:原則上,芬蘭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歐盟國家合作,所以,我猜芬蘭也會緊隨其後。

烏克蘭人在流血,中國卻在發戰爭財,獨佔俄汽車市場

據中國海關書數據,200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234.1萬輛,增長高達76.9%。俄羅斯成為中國汽車最大海外市場,上半年進口中國汽車32.38萬輛,是去年同期五倍,中國汽車佔俄羅斯進口汽車的70%。俄羅斯市場對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貢獻顯著。

中國汽車之所以迅速獨佔了俄羅斯市場,是因為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歐美、日本、韓國等車企撤出俄羅斯,停止了對俄羅斯的出口。

烏克蘭人在流血,中國卻在發戰爭財,這會否是歐盟對中國舉起貿易大棒的原因? 波蘭東方研究所專家米哈爾. 博古斯博士對美國之音說:「我不這麼認為,這是產業競爭的一部分。 如果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在這裡有任何影響的話,那就是提醒我們對獨裁政權的經濟依賴是多麼危險。」

哈夫倫博士:歐洲不會讓中國主導它的市場

就法國和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的行動,美國之音採訪了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副研究員、芬蘭常駐歐盟代表處戰略專家薩裡· 阿霍· 哈夫倫博士。她認為,歐盟計畫限制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洲市場並不是對中國支持俄羅斯的報復,歐盟不是這樣運作的。

「我認為這裡的背景有兩個方面。由於疫情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洲人首先從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嚴重依賴中覺醒。歐洲人瞭解了其他國家如何利用歐洲開放的經濟和市場,以及我們的依賴,來使我們面臨經濟和政治脅迫。為了能夠通過綠色轉型邁向可持續的未來(零碳),歐洲需要可持續的能源和解決方案。現在看來,就像歐盟在太陽能和風能解決方案領域對俄羅斯的依賴一樣,我們正在走向另一個對中國的依賴。現在涉及電動汽車和整個供應鏈,中國的目標是主導這些供應鏈,而歐洲則希望在中國不從中取利的情況下邁向無碳社會,更不用說讓中國利用它進行脅迫了,」哈夫倫博士說。

哈夫倫博士認為:「我個人感覺歐盟委員會主動發起反補貼調查是史無前例的,它可能會使用其他工具。歐盟對此事的嚴厲而直白的語言令我感到驚訝。我認為,除了德國之外,歐洲許多人實際上都歡迎這些強有力的措施。法國確實已經採取了措施,中國的出口產品可能會被排除在其電動汽車購買補貼之外。立陶宛是法國在此行動的堅定支持者。」

爆發中歐貿易戰? 德國將是歐盟的軟肋

歐盟和法國的行動會否引發中歐貿易戰,哈夫倫博士認為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德國和在中國的德國汽車工業當然擔心,如果歐盟採取行動,會遭到報復。中國商務部已經暗示了後果,表示北京將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然而,現在看來,如果德國淡化歐盟的行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歐盟在中國被德國汽車工業當作人質,」她說。

博古斯博士也認為,德國將成為中歐貿易交鋒的軟肋。「如果歐盟把德國工業界希望採用的中國電動汽車平臺關閉,北京將通過打擊德國投資來回應。 如果歐盟允許他們進入,十年左右的時間,歐洲汽車工業將不復存在。 客戶不會等待歐洲平臺,因為歐洲平臺仍處於開發的早期階段,當有廉價的中國替代品出現時,歐洲產品相對仍然貴得多。 只要看看歐洲手機製造商今天在哪裡就可以了,」他說。

陳玉文教授 (Julie Yu-wen Chen) 認為,歐盟不想與中國打貿易戰。「歐盟也不想阻止中國成為技術超級大國,這是美國的目標,而不是歐盟的目標。歐盟更關心自身產業在歐洲和全球的競爭力,希望制止損害歐洲產業的不公平競爭,」她說。

「中國已經停止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即使沒有補貼,中國電動汽車仍然相對而言便宜。因為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工廠,它有自己完備的生產體系和低成本生產的方法。所以,歐洲工業想要在這一領域與中國競爭並不容易。這可能意味著,也許在未來,歐盟可能不得不考慮調整定價等其他政策,以在全球範圍內競爭,」陳教授說。

博古斯:歐洲面臨兩難境地

「歐洲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革命中沉睡了。結果,他們讓自己被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超越。歐洲現在面臨著兩難境地:是開發自己的電動汽車平臺(這需要時間),還是接受專制且充滿敵意的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

「我無法預知英國會採取什麼措施。但德國則陷入了它自己製造的陷阱。德國汽車工業沒有投資綠色技術,而是選擇用騙局(大眾汽車排放醜聞)來爭取時間,同時在中國投入巨資,以至於今天如果沒有在中國的業務就無法保持盈利,」博古斯博士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