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打工人沒有努力嗎?(圖)

【看中國2023年9月18日訊】最近,國內直播一哥李佳琦的言論,引起了巨大爭議和廣泛討論。人們最近也在反思:作為打工人的我們,到底有沒有努力?

打工人到底有沒有努力?

衡量打工人是否努力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工作小時數。

剛好,中國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公布城鎮就業人員的周平均小時數,而且最早可查數據到2001年,這也恰好是中國加入WTO的第一年。

通過解讀數據,不難得到4個結論:

1)工作時長是有波動的,且波動與經濟發展正相關。當經濟增速有壓力的時候,由於裁員等原因,工作時長會階段性往下走,最典型的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大家也樂意多加班搞錢。

2)排除波動,我們這麼多年其實是越來越努力的,工作時長中樞上移。2001年,我們的周平均工作時長是44.9小時,而到最新統計的2021年,我們的平均工作時長達到了47.6小時,20年間累計提升了2.7小時,相當於每個工作日多工作了半小時。

3)基本全國人民都在加班。按照標準的每天工作8小時,一週工作5天來計算,一週工作40個小時及以內,算正常上班時間。但自從有這個統計數據以來,我們最低也工作了45個小時左右,日均加班1小時以上。這說明全國人民已經加班至少20年,且加班越來越多,難怪每屆春晚小品都有經典台詞:「忙,都忙,忙點好啊」。

4)2016年開始,我們的工作時長進入了穩步提升的階段。而這一階段中國的GDP增速是下台階的,在步入存量時代後,我們的工作量是沒有下降反而是在提升的,所以「內卷」一詞開始流行。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直播一哥的言論會引起巨大波瀾。因為全國大部分人都很努力,而且過去20年,還在越來越努力。

打工人能不能更加努力?

那麼進一步的問題來了:可不可以更加努力,打工人的上限究竟在哪裡?

這時候就不能簡單的跟自己縱向對比了,有必要通過橫向對比來進行探討。通過能找到的數據,我們選擇了歐盟、美國和韓國的統計進行對比。

首先,歐盟作為老牌發達經濟體,統計數據確實和我們直觀的印象吻合,比較閑適,甚至人均工作時長近10年還出現了緩慢的下滑。美國一直比較穩定,穩定在41-42小時區間內。如果對標歐美,中國的打工人確實值得人手一份「五一」勞動獎章。當然,作為追趕者,我們也從未奢望過北歐那種事少錢多的養老生活。

更能夠參考的是東亞近鄰的日韓,由於日本數據缺失,選取韓國統計作為對比。韓國曾經確實是全球最努力的國家之一,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們周均工作小時達到了驚人的55小時。但隨著人均GDP的逐漸提升,以及財閥經濟模式下的奮鬥邊際收穫下降,韓國的周均工作小時步入了漫長的30年下降通道,按照當前這個趨勢,不出幾年,韓國人將像歐美人一樣「躺平」,這應該是超出大家認知的。

回到中韓對比上。2018年,中國的人均工作時長首度超越韓國,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工作時長最突出的國家代表;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打工人能夠進一步努力的空間確實不太夠了。

另外,考慮到中國的人均GDP當前在1.3萬美元左右,類似於韓國20世紀初的水平,的確有進一步通過努力工作換取更高人均收入的內生必要性。以此為出發點,我們人均工作時長的上限可以提升到50-53小時,較現在上升2-5小時,這也就意味著平均一天多加班0.5-1小時。

當人均周工作時長超過50個小時,那就意味著都是人均996的;至於這個強度有多大,小窗一下你的碼農朋友們就知道了。

與老闆們的加濃雞湯完全不同,提高打工時間其實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經濟發展方式。

由於美國能找到的統計時間最長,我們收集了美國超過80年的數據,除了二戰的戰時經濟外,美國的周均工作時長出奇的穩定,基本上就在40小時上下波動,而這幾十年美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

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一個被驗證過經濟發展的最優解決方式,而非一味靠增加時長。分析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打工人們,可能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我們的人均工作時長確實還有一定的空間,但大家時間海綿裡的水也已經不多了。

此處不得不指出的是,於年輕人而言,可能在未來幾年還將面臨更卷的工作環境,建議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感謝這個社會熱點,讓我們得以從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出發,深度審視我們的經濟發展動能。打工人已然非常努力,而且大概率還將更加努力。如何順應與優化,而不是否認甚至取笑,打工人的辛勤付出,不僅僅是值得直播網紅反思的,更是值得消費業、製造業,以及整個社會的重新審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