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報導災難的真正目的(圖)


前主播蕭彤雯。(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你是否曾經對於新聞報導感到不滿,覺得媒體偏頗或只追求戲劇化?前主播蕭彤雯在其著作《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中提到,當記者面對一場巨大的災難時,該怎麼做才能既守護職業的尊嚴又確實幫助到受災的人們。以2014年高雄氣爆為例,當全國目光都集中在此,記者應該如何平衡自己的報導角度,不僅傳達災區的實際狀況,還要將災民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告訴全國?蕭彤雯認為,真正的新聞應該超越表面的災情描述,而是傳達出更有意義的訊息。

聽廣播預知需求,鴻海同理心立刻行動

當天我從高鐵左營站轉搭計程車時,在車上聽到在地的廣播電臺提到災區需要行動電源。因此我抵達氣爆現場連線時,除了告訴大家我眼見所及,也把這些資訊放在我的播報裡。沒多久,鴻海集團就宣布提供五千顆行動電源給現場救災指揮中心,讓搜救工作更加順利。唯有同理心,才能讓我們在理性之餘,保有一顆柔軟的心。

新聞圈的反思,不只報導更有社會責任

踏入新聞圈二十年,我採訪過國內外各種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我總是不停反思:記者做一則報導時,是否有比描述現場更重要的訊息需要傳達?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而這些該被傳達的訊息,正是作為記者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記者不只傳訊息,更要問心有無社會良知

記者絕非只是單純的訊息傳遞者。從他起身採訪的那一刻起,他所報導的每一則消息都背負著相當程度的社會責任。基於這樣的責任感,無論走到哪,最該做的都是傾聽現場的聲音。每個記者都應該反問自己:「我採訪這則新聞的『重點』是什麼?只是為了讓觀眾看到這裡有多悲慘嗎?這種心態是正確的嗎?還是我應該為這些人做點什麼?」

記者有媒體大劍,助受訪者是真正使命

當你瞭解一切報導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幫助你的受訪者,盡到記者該有的社會責任時,你就會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報導裡該包括些什麼。我們記者手上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媒體公器,所以可以做些別人做不到的事,並能快速收到回饋。

主播臺移至災區,不只報新聞,更傳遞溫暖

八月一號當天,我除了一早就抵達高雄做現場連線報導,稍晚更透過工程人員的協助,在不影響到氣爆現場搜救的前提下,架設了主播臺。當晚我們就在災區進行壹電視晚間新聞的播報。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方便掌握最新訊息,並讓觀眾同步看到入夜後的最新搜救進度。但如此大費周章地把主播檯搬到氣爆現場,還有更重要的意義:讓災民覺得溫暖。

與你們同在,報導不只是傳聲,更是連心

「我們跟你們站在一起。」「我們不嗜血也非蝗蟲,不會大批過境後就鳥獸散離開。我們留在這裡,傾聽你們的聲音,幫助你們一起復原家園。」我在每一次的報導中,都不斷強調這個概念。觀眾有沒有接受到這樣的訊息?我相信是有的。因為當晚我坐在臨時架設的播報臺上,手機中不斷湧進我個人臉書粉絲專頁的訊息,有些是update最新訊息、有些是請我幫忙協尋失蹤親人,所有訊息都來自在地居民。我或許無法直接幫上忙,但至少讓災民們多一個管道,能向外界傳達他們的需求。

(本文節錄:《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一書)

本文留言

作者蕭彤雯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