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 报导灾难的真正目的(图)

 2023-08-19 18:5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前主播萧彤雯。
前主播萧彤雯。(图片来源:时报出版)

你是否曾经对于新闻报导感到不满,觉得媒体偏颇或只追求戏剧化?前主播萧彤雯在其著作《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中提到,当记者面对一场巨大的灾难时,该怎么做才能既守护职业的尊严又确实帮助到受灾的人们。以2014年高雄气爆为例,当全国目光都集中在此,记者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报导角度,不仅传达灾区的实际状况,还要将灾民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告诉全国?萧彤雯认为,真正的新闻应该超越表面的灾情描述,而是传达出更有意义的讯息。

听广播预知需求,鸿海同理心立刻行动

当天我从高铁左营站转搭出租车时,在车上听到在地的广播电台提到灾区需要行动电源。因此我抵达气爆现场连线时,除了告诉大家我眼见所及,也把这些资讯放在我的播报里。没多久,鸿海集团就宣布提供五千颗行动电源给现场救灾指挥中心,让搜救工作更加顺利。唯有同理心,才能让我们在理性之余,保有一颗柔软的心。

新闻圈的反思,不只报导更有社会责任

踏入新闻圈二十年,我采访过国内外各种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我总是不停反思:记者做一则报导时,是否有比描述现场更重要的讯息需要传达?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些该被传达的讯息,正是作为记者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记者不只传讯息,更要问心有无社会良知

记者绝非只是单纯的讯息传递者。从他起身采访的那一刻起,他所报导的每一则消息都背负着相当程度的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责任感,无论走到哪,最该做的都是倾听现场的声音。每个记者都应该反问自己:“我采访这则新闻的‘重点’是什么?只是为了让观众看到这里有多悲惨吗?这种心态是正确的吗?还是我应该为这些人做点什么?”

记者有媒体大剑,助受访者是真正使命

当你了解一切报导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帮助你的受访者,尽到记者该有的社会责任时,你就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的报导里该包括些什么。我们记者手上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媒体公器,所以可以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并能快速收到回馈。

主播台移至灾区,不只报新闻,更传递温暖

八月一号当天,我除了一早就抵达高雄做现场连线报导,稍晚更透过工程人员的协助,在不影响到气爆现场搜救的前提下,架设了主播台。当晚我们就在灾区进行壹电视晚间新闻的播报。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方便掌握最新讯息,并让观众同步看到入夜后的最新搜救进度。但如此大费周章地把主播台搬到气爆现场,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让灾民觉得温暖。

与你们同在,报导不只是传声,更是连心

“我们跟你们站在一起。”“我们不嗜血也非蝗虫,不会大批过境后就鸟兽散离开。我们留在这里,倾听你们的声音,帮助你们一起复原家园。”我在每一次的报导中,都不断强调这个概念。观众有没有接受到这样的讯息?我相信是有的。因为当晚我坐在临时架设的播报台上,手机中不断涌进我个人脸书粉丝专页的讯息,有些是update最新讯息、有些是请我帮忙协寻失踪亲人,所有讯息都来自在地居民。我或许无法直接帮上忙,但至少让灾民们多一个管道,能向外界传达他们的需求。

(本文节录:《记者不是你想的那样:萧彤雯的新闻现场》一书)

責任编辑: 隅芯 来源:时报出版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