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將赴德國設廠。(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8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8月8日證實將赴德國設廠,這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後在第三個國家設廠。台積電掌握了全世界九成以上尖端晶片的製造,中共會因晶片鎖喉而入侵台灣嗎?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台積電(TSMC)、博世(Robert Bosch)、英飛凌(Infineon),以及恩智浦半導體(NXP) 8月8日宣佈,計劃共同投資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ESMC),以提供先進半導體制造服務。此計劃依據《歐洲晶片法案》的框架制定。
台積電表示,計劃中興建的晶圓廠預計採用28/22奈米平面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以及16/12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技術,月產能約4萬片300mm(12吋)晶圓。藉由先進的FinFET技術,將進一步強化歐洲半導體制造生態系統,並創造約2000個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台積電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興建晶圓廠,並於2027年底開始生產。
這家合資公司將由台積電持有70% 股權,博世、英飛凌和恩智浦則各持有10% 股權。透過股權注資、借債,以及在歐盟和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總計投資金額預估超過100億歐元。該晶圓廠將由台積電營運。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歐洲對於半導體創新來說是個大有可爲之地,尤其是在汽車和工業領域方面。我們期待與歐洲人才攜手,將這些創新引入我們的先進矽技術中。」
爲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台積電加速在海外設廠的腳步,除了德國之外,在美國有兩座廠正在興建中,日本也預計將有兩座廠。
張忠謀:晶片卡脖子 中國無能爲力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日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談到,他和許多人一樣擔心美中在台灣問題上可能發生衝突,儘管他認爲發生這種對抗的可能性很低,但他想避免這種情況。
儘管科技領先地位的競爭愈演愈烈,但他並沒有給中國太多獲得半導體霸主地位的機會。張忠謀說:「我們控制了所有的咽喉……如果我們想扼殺他們,中國真的無能爲力。」他指的是美國及其晶片製造盟友,如荷蘭、日本、韓國和台灣。張忠謀確信台積電已取得技術領先地位,「我不認爲我們會失去它」。
劉德音:中國不會因半導體而侵台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要複製台積電在台灣所做的一切是很困難的。快速開發和生產公司最尖端的晶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開發一代技術需要多達3000名研究科學家。
台積電在半導體行業佔據不可替代的完全領先地位,它的生產主要在台灣,任何圍繞台灣的衝突都將中斷台積電微晶片的流通,從而使科技行業陷入困境,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因此,美國及其盟友敦促台積電在台灣以外建立生產設施。
劉德音不認同所謂「矽盾」的觀點,即台灣的晶片製造能力可以阻止中共的軍事行動,並獲得美國的支持,兩國都需要台灣的晶片。他認為,中國不會因爲半導體而決定是否入侵台灣,「這其實取決於美國和中國,它們如何維持雙方都想要的現狀?」
劉佩真:台積電赴德設廠面臨兩項挑戰
《中央社》報導,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表示,美國是台積電的最大市場,2022年所占比重達68%。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比重約5%,雖然不大,但基於客戶分散供應鏈風險需求,台積電前往歐洲投資設廠有其必要性。
劉佩真指出,美國晶片廠英特爾(Intel)已決定赴德國設廠,但因建築成本高漲、能源價格不穩定,建廠計畫延遲,投資金額也增至300億歐元。她預期,台積電前往德國設廠將同樣面臨高成本的挑戰。所幸歐洲推出「晶片法案」,台積電可以申請補助,當地政府的補貼也有助於減輕初期建廠的成本負擔。
她認為,工會將是台積電赴德國設廠可能面臨的另一項挑戰。台積電赴美國建廠已面臨文化差異問題,未來在德國將面臨更強勢的工會,如何克服這一難題,將考驗台積電管理階層的智慧。
她分析,德國當地已有半導體廠,具備供應鏈基礎,不是完全從零開始。這有助於加速台積電在德國建廠及未來營運。此外,周邊有車廠分布,有利於台積電擴展車用電子市場。
劉佩真指出,台積電陸續前往美國、日本及德國設廠,旨在擴大全球製造布局。此外,台積電德國廠與日本廠採取合資模式,一方面可與當地業者分擔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與客戶間的合作關係。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