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賈寶玉由色入空 看人生的頂層設計(視頻)

【故國神遊•古月今人】人生的法門

 2023-07-12 07: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古人對人生是有一個宏觀設計的。
古人人生是有一個宏觀設計的。(圖片來源:天真/故國神遊)

大家好,歡迎回到【故國神遊•古月今人】,我是元曦。

今天不講故事,今天想跟大家聊點別的,大家知道宋代的時候,中國文化出現了一個變化,就是儒釋道三教,從宋代開始,呈現一種融合的趨勢,當然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是這個文化現象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古人是怎麼看待人生的,也就是人要怎麼活。當然這個聽起來,好像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一個是文化現象,一個是人要怎麼活。其實這兩者是有關係的。而且,明白這一點後,你會覺得古人真的是非常智慧,雖然人生有千萬種,但是,在宏觀上,整體上,古人對人生是有一個宏觀設計的,一個頂層設計的,而且這種設計是有著極高的可行性的,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知道這個社會中,有許多修行的人,像和尚啊,道士啊,修道士啊,我們會把這些人的人生,視為一種出世的人生。除了這些人之外,剩下的就是世俗中的芸芸大眾,像我們這種,這些人的人生,人們說它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所謂出世的人生,就是要超脫人生,出世,所謂入世的人生,那就好像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要入世。這是對人生的一種理解,我過去也是這樣理解的。當然,之所以這樣講的呢,是因為我現在不這麼理解。但是,先不說我怎麼理解的,先來看看古人是怎麼理解的。

其實關於人生,中國古代有很多大賢,他們是窮其一生去體悟、探討、論述,他們的境界甚至不亞於那些在佛門、道門中修行的人。我們知道,儒道之爭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都一直存在,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後,也一度為中國的士大夫們所排斥,但是到了宋代以後,就出現了一個變化,這就是儒釋道思想的融合。注意,不是說紛爭沒有了,但是紛爭已經成了支流,而主流,則是趨於融合與共存。那麼為甚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彼此境界相當。

所以,我們看到,非常篤信道教的宋真宗,可以為釋教寫《聖教序》、《崇釋論》,南宋名僧大慧宗杲不拘於門戶之見,認為儒釋道三教皆為勸善懲惡,導人正途。兩宋以及兩宋以後的士大夫們,也往往喜歡與釋道中人交遊往來,談禪論道,彼此啓發,機鋒縱橫。

所以說起來這些現象是很有意思的,按理說人生觀不同,講話應該好像雞同鴨講,講不到一起去,但是我們看到不是這樣,他們講的很熱鬧。為甚麼會這樣,就是因為,那些大賢們所講出的入世的學問,他只是以入世為表現,為途徑,卻並不是以入世為目的的,恰恰相反,它是以不入世為目的的,也就是以出世為最終目的的,它想要探討的,想要論證的,是一條由入世而出世的道。而這種出世之道,不像是出家或是遁隱之類的有形的形式,而全在於用心,人在世間,心在道中。所以,與釋道二教相比,應該說只是法門的不同,各自所走的道不同。就像《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在人間兜兜轉轉了一圈,由色入空。之前把他帶到人間的一僧一道,僧是佛門的,道是道門的,賈寶玉,看起來就是一個大俗人,其實不是,要看到他的結局,他的歸宿,是與一僧一道,殊途同歸,出世去也。

也就是說,即使是世俗間的人生過程,在古代的大賢們看來,他們會把它看成是一個以出世為目的的,修行的過程。是這樣一個認知。好,這個說的是他們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你要怎麼去落實呢,你具體的做法是甚麼呢,怎麼去實踐呢。

我們知道僧人修行要有法,道人修行要有道,同理,世俗中人,他的人生也要有所奉行,他奉行甚麼呢,就是要奉行古代大賢們、古聖先賢們講出的理(道理的理)。再有,僧人修行還要嚴守戒律,道人修行也有他的師命規矩,同理,世俗中人的人生也要有他的規範,甚麼規範呢,這就是古聖先賢們所留下的禮(行為規範的那個禮,禮貌的禮)。我們在《儀禮》中,看到行走舉動皆有規範,像不像宗教中的戒律,應該說比宗教中的戒律還要繁密。又比如我們在《大學》看到,他講「誠其意」,像不像道門中講的真。再比如,「忠恕之道」,像不像佛門中講的善等等。所以,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依照古人的教化去生活,那真的可以說,他雖然沒有宗教的那種有形的形式,但是他的整個狀態,都處在一種修行的狀態,人在世間,心在道中。

現在的人呢,變化很大,經過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今人與古人境界落差非常大,所以今人看古人看不懂。不是說不懂表面形式,而是不能懂古人的思想。常常是,徒有形式上的復古,卻不能在精神上與古人曠代相感,心意相通。而對於古人所講出的道理呢,即使可以接受,也常常覺得是大而無用。

再來說古人,如果人生是一場修行,並且,這種修行是有理可據的、有章可循的。但是我們知道,這些道理、章法,畢竟都是外在的,你如何使這些外在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這個是要取決於你自心的狀態,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達到的,那麼,古人是如何達到的呢?最重要的,我想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古人做學問不是嘴上的,理論上的,而是一定要去踐行。而這大概也正是今人所最缺乏的,或者說是古今講學論道的最大區別。現在很多人喜歡說空話,不管是開大會,還是報新聞,常常是假大空。古人不是這樣,大賢們講出的理,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單純為了教育別人的,他們講的理,首先是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的實修總結。

也就是說,古人是通過知行合一這種方法,去實踐他們的道。其實這個知行合一,也是有境界之分的,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你的境界所在。而古人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可以說非常嚴謹,嚴謹到甚麼程度呢,它有一個標準,叫做「慎獨」。甚麼是慎獨呢。

我們知道,《大學》中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個大家都會背。曾子解讀「誠其意」時,又講出一個「慎獨」的道理。而在《中庸》中,也講到了君子慎獨之理。甚麼是獨呢,有人說是獨處。也對。但沒有說到根本,根本上講就是人的思想。一個想法產生,未宣之於口,未施之於行,未見之於事之前,獨有自己知之,別人不知。古人講慎獨,就是指這個想法,你要謹慎的對待它。從想法開始,還沒有人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就要去衡量一下,看看它是否是知行合一的,是否是符合道的。這可以說是非常嚴謹的一種知行合一。

那這一點呢,與釋道二教也是相通的。我們知道佛門中講修意,就是直接針對思想去修。道家中講修真,動的是真念,而不是被妄念、惡念、觀念所帶動,也是針對思想去修。這些與古聖先賢們講出的慎獨之理、誠意之理,都是相通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古人為後人留下了,其實是一種修煉的文化,使得世間的每個人都被公平的賦予了修行回升的機會。不過,古聖先賢的話雖然留傳下來,但是古往今來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人們常常為自己的妄想、臆想、觀念而存在,在這些東西的帶動下,虛耗一生,空度百年,卻把古人的真言當成了擺設。其實也包括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夠放下執念,真正的在動心起念中去修正自己,那麼,所謂的修行也只是一場虛妄而已。

所以總結一下呢,其實人生的法門無處不在,人們只是因為被很多放不下的東西所障礙,所以對之視而不見。每天睜開眼睛,有所看見,有所看重,卻都是在向外看。如果真的能夠拋開外在的虛幻,去返觀自心,慎獨實修,我想那才是古代大賢們所嚮往的人生。當然也是讓今天的我非常羨慕不已的一種人生,我覺得那樣一種人生,才是真正的活過一回而不是走走過場。

歡迎關注乾淨世界【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歡迎訂閱youtube【故國神遊】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

来源:故國神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