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新聞發布會 高舉的手(圖片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看中國2023年6月23日訊】湊個熱鬧,簡單說幾句。
說明一下:下面不僅在談專業,更多在談職業,專業和職業不可分。
先說收入,以我過去十年的經歷,在北京,大部分人能拿到一萬多,不算多,但也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可以了。未來可能會走低,這也正常,其他行業也一樣。
但干新聞,還有其他收益。我不是說車馬費紅包,而是精神收益。中國古代精英解決死亡焦慮的辦法不外乎三種:立功立德立言,是為「三不朽」。做新聞如果做得好,完美符合三不朽的要求,比如孫志剛事件,一下子「立功立德立言」全有了:報導本身是立言,廢除收容遣返是立功,外界讚譽是立德。天底下哪有比這更好的事情?!為什麼有些人有些團隊堅決不收紅包?朋友,這不是高尚,是聰明,所圖者大,不願意因小失大啊。
當然,這種好運氣不是人人都碰上,但如果從開拓眼界滿足好奇心來說,新聞也是最好的職業啊。有哪個行業可以像記者一樣,可以理直氣壯的闖入他人的世界,體察別人的人生?一年可以跑幾萬公里,你別聽他說累,爽得很!現在社會分工這麼細,很多職業就在一個很窄的時空範圍內週旋,新聞絕對是最開闊的職業,沒有之一。
再說職業要求,新聞看似誰都可以干,但同時又是要求最高的職業(至少是之一)。你要懂技術,會用電腦相機攝像機無人機文字處理視頻剪輯軟體等等;你要懂人際交往,情商高反應快,採訪突破資源積累都要用;你要什麼都懂點,行萬里路之外還要讀萬卷書,我之前專門做過一次讀書分享:《媒體人如何提高認知水平》。說這個的意思是:干新聞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成長空間很大!
所以,天底下還有比新聞更好的職業嗎?我是不太能想得出來了。所以,二十多年前,我才會削尖腦袋也想進入這個行業。
說這麼多,我不是要罵張雪峰,更不是要站張小強(在我看來,後者還不如前者)。前面談了理想和職業,下面談專業和現實:是哪些現實因素讓新聞學這個專業貶值?
1、國內的新聞教育太差
新聞學院裡面當然有好老師,我就認識幾位,但大多數都不合格。之前有調查顯示,有正式媒體工作經歷的老師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在實務要求這麼高的行業,簡直荒唐至極。我之前就反覆說過:中國的新聞學校應該向藍翔技校學習。前面那篇讀書分享也說過為何要這樣,不是說讀書不重要,而是技術要手把手教,讀書可以自己看。實際上國外新聞名校,也大多如此,一天到晚訓練學生採訪拍攝寫稿編片子,忙得不可開交。就我個人經驗,國外新聞名校畢業的,就是更容易上手:對中國的社會的理解有不足,但技術上幾乎都沒什麼問題。
所以,如果你還是想上新聞專業,一定要仔細甄別,慎重選擇學校和老師,發C刊多不多不重要,有多少有新聞實務經驗的老師,與業界的交流多不多,這些才重要。
2、國內新聞行業貶值嚴重
這裡說的貶值,不是指媒體收入減少,而是指媒體報導空間的縮減。比如說上海yq,如果放以前,媒體的原創報導也許有10萬篇,那現在1萬篇都沒有。我之前說過一句話:中國新聞進入「通報時代」。凡事都要等通報,標誌性事件就是豐縣事件,大家天天都在等通報,報導是沒有的。
如果說以前新聞報導的範圍價值100塊錢,那現在就只有10塊錢,這是最大的貶值。至於收入減少,那都是次要或者說後續的事兒。而如前述,媒體行業本來就不太賺錢,個人最大的收益是精神方面的,這個損失就更大了:不僅沒收益,還有精神創傷。
至於目前談得最多的新媒體轉型,平臺經濟的衝擊,這些都是小事,我相信有志於新聞的人都能搞得定。
所以,如果你還想報新聞專業,以後去幹新聞,想清楚,是否有足夠堅韌心志去面對這種嚴酷的環境。想清楚了,還想幹,那就去。
歸根到底,我們今天討論新聞專業和職業,仍然討論的是如何面對權力的衝擊,而這絕不僅僅是新聞一個行業要面對的問題。報新聞專業,做真正的新聞,在今天是尤為可貴的選擇,因為選擇了直面權力。從這一點看,張小強的回答是難以贏得尊重的,因為他選擇一條背道而馳的路,還不如張雪峰呢。
至於我的態度,很簡單:我不鼓勵,但絕對尊重年輕人的選擇。我記得一位年輕的媒體朋友在被問及「為什麼選擇做新聞」時是這樣回答的:「有很多東西,我不太能理解,也不太能接受,然後好像唯一能跟它對抗的,以我的能力來說。可能就是新聞。」我很喜歡這句話,所以摘錄作為結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