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圖片來源:GENYA SAVILOV/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5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華盛頓郵報》日前根據外洩的美國情報密件揭露了一個跟左媒宣傳不一樣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根據外洩的美國情報密件揭示了,澤連斯基是一位具有侵略性本能的領導人,他本人有時候會提議冒險的軍事行動,與他在公開場合冷靜、堅忍的政治家形象有極大反差。
澤倫斯基曾密謀攻俄 提議炸油管
《華盛頓郵報》5月13日報導,美國國防官員說,美國截聽到澤連斯基(台灣譯作:澤倫斯基)密謀攻俄談話,其中洩漏美方不願提供給烏克蘭長射程飛彈的原因。
美國國防部未駁斥這些密件的真實性。這些先前遭美國空軍國民兵特薛拉外洩的密件,來源是美方監聽澤連斯基與他的高級幕僚與軍事領袖的內部通訊,內容顯示澤連斯基曾提出大膽的攻俄計畫,包括占領俄國邊界城市和村莊以增加對莫斯科的談判籌碼、炸毀一條將俄國原油輸往匈牙利的油管,並私下渴望用長射程飛彈攻擊俄國境內目標。
這些文件此前未曾披露,是在 Discord 消息傳遞平台上傳播並被《華盛頓郵報》獲得的。這揭示了一位具有侵略性本能的領導人,這與他作為冷靜而堅忍的政治家經受住俄羅斯殘酷襲擊的公眾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監聽得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私下曾和幕僚及將領策畫攻擊俄國。美方否認這些情資導致美國不願援助烏克蘭長射程飛彈;但澤連斯基說,他認為美國擔心烏克蘭用這些武器對付俄國。
根據被列為「最高機密」的文件,澤連斯基在今年1月底的會議中提議烏軍空襲俄國境內,同時派地面部隊進入俄國領土,「占領某些俄國邊界城市,目的是增加基輔與莫斯科的談判籌碼」。
在2月底與烏軍總司令扎盧茲尼的會議中,澤連斯基關切「烏克蘭欠缺能打到俄國境內俄軍駐地的長射程飛彈」,提議用無人機攻擊俄國西部羅斯托夫的某些俄軍駐地。
在2月中與烏克蘭副總理斯維利丹柯的會議中,澤連斯基建議炸毀蘇聯時代興建的「友誼」輸油管,這條油管供應匈牙利石油。澤倫斯基強調「烏克蘭應炸毀這條油管,打擊匈牙利總理奧班的產業,這些產業非常仰賴俄國石油」。
在詳述談話內容時,情報官員承認澤連斯基「表達了對匈牙利的憤怒,因此可能會做出誇張的、毫無意義的威脅」。 儘管匈牙利名義上是西方聯盟的一部分,但歐爾班被廣泛認為是歐洲對克里姆林宮最友好的領導人。
澤連斯基稍早在基輔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駁斥美國這些聲稱他有意攻打俄國的情報評估,但表示他有權以非傳統戰術防衛國家。
美國一直憂心烏克蘭可能使用飛彈攻擊俄國,導致俄烏戰爭失控引發美俄災難性對抗。美國總統拜登多次表明不會提供射程達300公里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給烏克蘭,因為美國不願見到戰事擴大到烏克蘭邊界以外。
使用遠程導彈打擊俄羅斯內部對白宮來說是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長期以來一直擔心烏克蘭衝突可能升級失控並迫使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核國家俄羅斯之間發生災難性對峙。
北溪管道是誰炸的?
對於炸俄羅斯的輸油管道,這個目前並沒有發生,但是俄羅斯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成為本世紀最大懸案,美國《紐約時報》曝美方依情報研判可能是親烏克蘭團體,負責動手的則是一個6人小組。德國安全專家日前質疑了這種說法,稱北溪天然氣管道「不可能僅由一個小組完成」,或得到規模更大的組織支持。
德國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German Science and Politics Foundation)安全專家Göran Swistek今年3月9日接受德國電視二台(ZDF)訪問,對德國調查人員主張北溪爆炸案元兇或是一個親烏克蘭組織的說法提出質疑。
Göran Swistek指出,實行襲擊北溪計劃要用上數月時間準備,且需要獲得充足財政支持,以從黑市獲取炸藥及其他所需物資,同時亦需要大量專業知識及設備,準備工作非常複雜,亦難以不引起注意,「不可能僅由一個小組完成」,質疑行動或得到規模更大的組織支持。
《華爾街日報》3月8日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中情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早在2022年10月,已考慮烏克蘭是爆炸元兇的可能性,但未有說明考慮依據。
英國《泰晤士報》3月8日進報導披露,西方國家其實早就知道此事,但為保護基輔當局而保持沉默。西方情報機構圈裡已經流傳了數月相關情報,即一家位於烏克蘭的私人企業參與了爆炸事件,但該企業的名字至今「保密」,以避免烏克蘭和德國之間可能出現「公開衝突」。
榮獲過普立茲獎的美國記者赫什(Seymour Hersh)2月上旬發文指去年9月德俄北溪天然氣管道(Nord Stream)爆炸是美國所為之後,美方絕口否認卻沒有提供進一步說明,德國、瑞典與丹麥三國則聲明其調查仍在進行。
《華盛頓郵報》原文鏈結:Zelensky, in private, plots bold attacks inside Russia, leak shows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