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個報攤上雜誌上的習近平(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5月10日訊】疫情過後,中國力求以恢復經濟重振國際影響力。但外界注意到,北京一系列的外交和內政舉措卻引發各國警覺。有學者指出,習近平奉行的國家戰略堪稱「安全壓倒一切」,這已嚴重影響到中國外交形象的提升和經濟復甦。
路透社日前援引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日益關注自身國家安全並加劇與美國的競爭,這有可能損害中國放鬆疫情管控後與世界重新接觸的努力,從而轉變為與國際社會相孤立的「新時代」。
外界注意到,近幾個月來,北京採取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外交和商業舉措,包括試圖調停俄烏戰爭,卻高調親近俄羅斯;邀請多國政要到訪北京,卻升級台海緊張局勢;拉攏外資,卻擴大《反間諜法》的適用範圍,同時強化信息審查等。
報導援引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指出:「中國的嚴峻現實是……現在安全壓倒一切,從經濟到外交。」他認為,北京當局對安全的壓倒性關注正在損害其外交關係及振興經濟的計畫,即使中國試圖在俄烏戰爭中扮演調停角色以鞏固其地緣政治地位。他說:「儘管中國口口聲聲要對外開放,但它已經逐漸關閉了。」
旅美中國政治學者王軍濤告訴本臺,自習近平上臺以來,他的所有舉措都在背逆世界潮流,如果不堅持「安全壓倒一切」,甚至以犧牲外交和經濟作為代價,習近平的統治地位就會受到威脅:「當習近平一定要保護他的獨裁時,就要把安全壓倒正常交往規則。如果允許這種正常交往,確實難以維持他的獨裁,他的執政地位就會受到威脅。由於(中國)沒有健全的法治保護公民的正當權益,就使得安全部門濫用自己的權力做一些事情。」
王軍濤還指出,雖然世界各國都有自身的國家安全戰略,但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泛化「安全」概念,將正常交往行為定性為威脅國家安全,並且濫用執法權。
去年中共二十大上,成功獲得了國家主席「三連任」的習近平公開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立法機構擴大反間諜法的適用範圍,外界對於中國政治格局和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也在逐漸衰退。分析人士告訴路透社,中國調停俄烏戰爭的外交努力是出於與美國競爭的目的。英國智庫地緣戰略委員會研究員查爾斯·帕頓(Charles Patton)更直白地指出:「北京不在乎它的調解是否奏效……,重要的是,這是一個負面描述美國的機會。」
美國克拉克大學政治學者邁克爾·巴特勒(Michael Butler)也認為,中國試圖通過烏克蘭問題試探美國協防臺灣的決心:「習近平特別關注的是衡量美國是否將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決心捍衛烏克蘭的主權免受俄羅斯侵略。同時,公開將中國自身定位成清醒的理性聲音,而將美國定位為愛管閑事的侵略者。」
美國聖湯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在接受本臺採訪時則分析說,從中國選擇拒絕站在主流立場共同譴責俄羅斯開始,其外交地位就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中國說要去調停俄烏戰爭,對於西歐國家來講,他們其實是在冷眼旁觀,他們也不會覺得中國真的在做這件事情。」
葉耀元分析說,中國的外交行動其實是劍指與美國的大國競爭,但由於兩國經貿聯繫密切,短期內無法做到完全脫鉤,而美國也確實正在為去除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採取行動:「(經貿脫鉤)這還需要漫長時間,是一個慢慢前進的形態。只要不演變成熱戰的話,未來十年,我們看到比較大的可能性是美中之間趨近1950年的冷戰局勢。」
葉耀元還指出,中共之所以能維持在中國幾十年的統治,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改革開放的積極成果獲得了中產及以上階級的支持。一旦「安全壓倒一切」的戰略打擊到中國經濟復甦,那麼原有支持中共的群體心態就會迅速發生轉變,從而危及其內政穩定。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近期藉助推動經濟復甦拉攏歐洲國家的舉動,也是北京升級對美競爭的努力之一。但是效果如何呢?習近平上月在北京高調接見法國總統馬克龍,表面似乎風平浪靜,然而隨後的大規模環臺軍演卻招致歐盟各國紛紛表態,呼籲一致採取對華強硬立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