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圯橋授書,張良建蓋世奇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緣起
大約距今2200年前的一天,在東海下邳(江蘇睢寧縣古邳鎮)一帶,有一位年輕人在沂水圯橋頭踱步行走,見一位黃衣老者斜坐在石橋的欄杆上。命中注定這一老一少的相遇,改變了天下大局。
老者黃石公在橋上扔鞋設關,小試年輕人後,滿意地說了一句:「孺子可教也」,再過5天後送給他一本書,然後飄然而去,再也不見蹤跡。「孺子可教」指年輕人有潛力,可以教誨栽培,後世常用它來表達教書育人、選定人才時的衡量標準。
那位年輕人就是張良,他從黃石公得到這本書後,愛不釋手,晝夜埋首鑽研,終於以鬼神莫測之機輔佐劉邦,僅用6年扭轉楚漢爭霸的局面,最終成就千古大業。而張良所有計謀都得益於書中給他的啓發。
《素書》的奧妙
一本書能改變天下,到底有甚麼奧秘?這本書分6章,全書不過132句,總共區區1360個字,按現代人的眼光看,篇幅不長。黃石公傳這部書給張良時還附帶一句話:「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常人怎敢相信,一個年方二十的毛頭小夥居然讀了這書能指導帝王?而張良日後真的運用此書的韜略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劉邦感嘆張良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了這句評價,張良當之無愧於漢初三傑之一的稱號。
這部書雖然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內容了得。除了軍事謀略,治國安邦之術外,還揭示為人處事,修身正己之道。為何書名稱為《素書》?素,在古文中意指白色生絹;素書,那意思就是天地之間無論多麼繁雜盛大,不外乎樸素簡單的道理,與老子的「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有異曲同工之妙。《素書》開篇第一句:「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又道:「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意思是道德仁義禮五者具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五者具備之後才能明盛衰成敗,而五者難在融合變通。
張良學《素書》助劉邦得天下
那麼這本《素書》到底對張良起到甚麼作用呢?張良在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謀聖」,史書中記載了張良的10個非常成功的計謀:計收宛城、占領嶢關、約法三章、智鬥鴻門、明燒棧道、下邑奇謀、阻止分封、兵臨垓下、請封雍齒、請都關中。值得注意的是,約法三章、智鬥鴻門與請封雍齒等計謀都與行軍布陣無關,卻奠定了楚漢相爭的成功基礎,可見《素書》不單純是一本兵書。張良運用《素書》中闡明的「道德仁義禮」,幫助劉邦洞明世事,趨利避害,轉敗為勝得天下。
宋代宰相張商英最早對《素書》原文進行註解,他詳細列舉了張良運用《素書》輔佐劉邦的幾大實例。
例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封六國的後代,以收買周邊各國的民心。張良卻根據《素書》中:「決策於不仁者險」判斷,分封六國不是出自仁愛之心,趕忙說服劉邦,收回分封令,使劉邦避免了一次政策上的失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