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出山西孝義金龍山文化旅遊景區不讓村民上山祭祖。示意圖。(圖片來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4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4月5日清明節之際,關於傳統殯葬祭祀活動引發民間高度關注。有消息傳出,山西孝義金龍山文化旅遊景區不讓村民上山祭祖;浙江湖州市長興縣一殯儀店因銷售殯葬用品也被行政處罰,理由是這些行為屬於封建迷信。事件引發爭議,民間不解祭祀一直是傳統,為何突然變成封建迷信。
據中國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資料顯示,近年多地出台推進文明祭祀移風易俗,禁止製造、銷售封建迷信喪葬用品,或禁止在喪事活動中擺放、焚燒冥幣等相關政策。
河北省米家務鎮的米北莊村有「中國殯葬第一村」之稱。 2021年曾有媒體報導,粗略估算村內有超過500家銷售殯葬用品的門店。在今年清明節前夕,市場街仍擺放各款殯葬用品,卻沒有往年熱鬧。
《九派新聞》報導,與往年相比,市場內有近三分之一的店舖關門。有村民解釋,部份大型店舖轉為線上經營,小店盈利變少自然被淘汰。
米家務鎮素有「紙花之鄉」美譽,早於明末清初,當地就有製作紙花的民間藝人,產品多用於室內裝飾或製作花圈等。1989年統計,縣里紙花攤點總產值達到387萬元。2022年有媒體報導,在北京以南百里之外的米北莊村,有2、3萬人從事殯葬行業,僅1公里的街道就有高達500家從事殯葬的店鋪,壟斷中國90%的殯葬用品,年產值超過11億元。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至2019年,除2015年略有下降以外,中國死亡人數保持著穩定增長的態勢,估計2020年中國死亡人數約為1000萬人。換句話說,約每分鐘就有19人死亡,每秒鐘0.3人死亡。因此中國殯葬協會預測,2023年中國殯葬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0億元。
然而,米北莊村殯葬業卻未如預期。據當地壽衣廠廠長啟東明介紹,此前自己也做紙花業務,這幾年訂單少,便專做壽衣。幾年前,市場街一間製花廠倒閉,他租下廠房當貨倉「這個行業是個沒落的行業,殯葬改革、查環保對我們影響不小」。
附近鄉鎮居民羅女士表示,她記得母親去世時花了十幾萬厚葬,「那時候講究,紙糊的房子跑車、童男童女都得有,還得請人唱大戲。」一位出租車司機也介紹,但是現在有關部門管得嚴,清明節祭祀不能燒紙、不能放鞭炮。
至於為何變得如此,當地紙活店老闆直言「不能問,這都是封建迷信」。
對於禁售所謂的封建迷信殯葬用品一事,南昌大學法學院老師胡可認為不符合民俗,同時缺乏法理依據,是一種簡單化的行政措施。他表示,清明祭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底蘊。
胡可認為「封建迷信殯葬用品」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問題,「祭祖是幾千年以來傳承下來的文化」,包括燒紙錢、放鞭炮、燒香等。這些祭品象徵後人對祖先的哀思,代表著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後代這樣美好的祝愿,並不違反公序良俗,不能簡單認為是封建迷信的用品。
胡可還提出質疑,很多傳統文化都在封建時代形成,「難道這些封建時代的東西都是我們應該拋棄的東西嗎?」他指「已經用了千百年的殯葬物品,如果被認定為封建迷信物品,就屬於執法過度」。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威也表示,制定文明祭祖規章要因地制宜,考慮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需求,譬如有人會選擇鮮花祭祖,也有人選擇偏向傳統的祭祀方式。
熊威認為,民俗文化一直在演變,但清明節核心始終是追思祖先,形式本來就是多樣化,無必要非得統一,大家應該彼此尊重。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