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中開心大笑,有笑的童年多麼美好。(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網絡視頻上有個滿身是泥的孩子,好像一個「行走的兵馬俑」。
原來,這個渾身是泥的宜賓小男孩,和姐姐一起在稻田裡「打泥仗」。你扔我一頭,我糊你一身,踉蹌幾步又扎進泥窩裡,瞬間就成了這樣。從孩子臉上依稀可辨的笑容裡可以看見,他們玩的真是開心極了。看到自家的孩子「野」成這樣,兩個孩子的家長也不管,還淡定地說:「讓孩子隨意的玩吧!玩開心了就行。有大人在,沒什麼問題的。」
無獨有偶。有一次江西吉安下了一場雨,院子裡積了不少水,小朋友們開心地跳進水裡打起了水仗,渾身都濕透了。媽媽就在旁邊看著,還笑瞇瞇地舉著手機拍攝。「小孩子都想玩水,我就叫他們去玩幾分鐘啊。小孩子,讓他們體驗一下這個童年的快樂嘛。」
看看兩個小傢伙,向天空踢水,向夥伴灑水,在水坑裡撒了歡地跑,又一屁股坐在水裡……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說:「孩子有種魔力,能夠把平凡場所中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變成興趣盎然的遊戲場。」千萬別小瞧一個能在一坑泥、一坑水中玩得忘乎所以的孩子。會玩的孩子,更懂得為自己製造快樂,以及釋放情緒。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打、挨罵,卻很少有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童年缺少玩耍 孩子的心理問題
有人說:「會玩的小孩往往更優秀,學習成績更好。」很多人也認可此言。可現實生活中,多少孩子的一天,不是在學校上課,就是在家裡小課桌前的方寸之地刷題,幾乎沒有放鬆的時間。
一次,四川攀枝花一個小男孩打110,只為求得幾句安慰。他哭泣著傾訴:媽媽只要一看到他不在學習,就打他。哪怕作業他全部完成了,媽媽還要逼著他看書,無時無刻不在逼著他學習。他苦悶、委屈、壓抑,終於情緒崩潰,只好找110求助,稱「我想永遠離開我媽媽」。被學習裹挾得密不透風的孩子,絲毫沒有自己的喘息之地,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裡的凱凱,才上一年級,就出現了專注力差、不合群、自卑等各種問題。看看凱凱的日常生活才知道,他的課外活動全部被學習擠滿了,沒時間跟小夥伴們玩,也沒機會跟同齡人打交道。
短短一個假期裡,媽媽給他佈置了376套卷子、報了三個興趣班,並且以親戚家孩子暑假全部用來學習為例,鼓勵凱凱向別人家孩子看齊。像凱凱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數。
現代的孩子被學習和考試佔去了大部分時間。(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他們從早上七點半進校開始學習,一直學到下午五點半,晚上寫作業又要寫到十一、二點。
週六、週日又被各種各樣的課外班佔上,繼續埋頭學習。這樣每天都被學習安排得滿滿噹噹的日子,要過12年!這種常年無休的高壓學習狀態,有幾個孩子能夠樂在其中?
經常聽到網上有人吐槽現在的孩子脆弱、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但是想一想,現在的大人小時候,也沒有現在孩子這麼多的作業、考試啊,更不會每天被父母批評、嘮叨。即使被打被罵,過去的孩子也有時間跑出去玩,一玩起來就把煩惱拋之腦後了。
「知乎」也有一個提問:過去的孩子也挨罵甚至還挨打,為什麼不會動輒抑鬱、跳樓?
上千條回答,可以概括為一點:過去的孩子雖然挨罵挨打,但他們有很多情緒出口,他們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有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在外面瘋跑……
是啊,孩子們的童年,需要玩耍、運動,需要蓬勃的生命力。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內心才越陽光。
童年愛玩的孩子 未來內心更強大
愛玩的孩子學會內心強大。(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什麼是一個孩子真正幸福的童年呢?有位教育學博士說:「有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長身體;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自在地瘋跑、暢快地運動、投入地觀察自然萬物、和小夥伴玩遊戲、或者只是靜靜地放空、發呆……這樣的生活會讓孩子每天興致勃勃,感受著生活的樂趣,激發出內在生命力。」
但現在的孩子生活非常單調:即使是「雙減」過後,大部分的孩子也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娛樂方式也比較單調:手機,電腦,電視,而這些又通常被家長視作眼中釘。而且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數也比過去少,家長更容易集中力量去教育。
雙向夾擊之下,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更大:成績沒考好,家長一批評就鑽牛角尖;老玩手機,家長一批評就跟父母吵架、鬧離家出走。
不是孩子非要鬧,而是他們的世界太小了,只有那麼一點事,就顯得特別大。
但會玩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有很多消遣的方式,遇到再大的事,也不會輕易被擊垮。
有個男孩喜歡打籃球,用他的話說:就沒有一場球解決不了的事,如果一場不行,那就打兩場。
摸底考試沒考好,打打球發洩完了,人就好了。父母吵他了,二話不說出去打球去了,回來後,大家也都消氣了。去年上高一,開始住校,同事擔心他第一次跟同學合住不習慣,結果他跟捨友打了兩場籃球,彼此就處成了鐵哥們。他每天過得豐富而充實,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美國醫學博士斯圖爾特.布朗用了42年時間,跟蹤採訪了6000人,結果發現:小時候沒有無拘無束玩耍過的孩子,長大後更難適應新的環境。
而那些自由暢玩的孩子,長大後無論社交能力、抗壓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會玩的孩子,無論性格還是行為舉止,都更為鬆弛、開放。
他們不至於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或者陷入刷題、考試、青春期苦悶裡,不會動不動就鑽牛角尖,更能適應生活的複雜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愛玩、愛鬧,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由著他去吧!一個會跳、會笑、會鬧的孩子,比一個內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讓父母省心。
童年玩得痛快 人生活得精彩
每年高考成績出來之後,人們通常發現,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學霸,都不是只會死讀書的人,相反都很會玩。
比如因「八米複習資料」走紅的山東學霸張瑤,前不久剛被復旦大學醫學院錄取。
高考結束的這個暑假,她學游泳,練習吉他,不論是文藝類還是運動類,她每個都想試試。之前的假期她也沒悶在家學習,或者練書法,或者學散打,或者去演講;有時還玩玩具、看科幻電影。即使在學業比較緊張的高三,她也沒有放棄這些興趣愛好,甚至抽時間做了半個月的高中助教。
爸爸一開始還擔心玩太多會影響學業,但老師卻勸他:讓她放鬆放鬆也沒什麼不可,不要過多干擾孩子的時間安排。他看女兒的學習成績沒受到影響,這才放下心來。
班主任說,張瑤學習時專注度非常高,一旦開始學就能完全瀋浸其中,所以不管學什麼都能很快上手。「玩得痛快,活得精彩。」張瑤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
會玩的孩子在學業上更出色,這已經有太多的例證了。
美國喬治亞州一個研究表明,被允許自由玩耍的孩子,在培養創造性思維方面,是普通孩子3倍;在提出解決方案的多樣性方面,經常玩耍的孩子得分更高。
玩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習是一項高耗能的事,玩耍是一項高級的養腦方式。
當孩子學累了,家長就可以帶孩子到樓底下跑跑步、打打球,或者陪孩子下會兒棋、陪他聊聊天,讓孩子暫時遠離緊繃的學習環境,稍事休息。勞逸結合,互相補益,方能長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超強大腦》裡的「超級學霸」王昱珩,小時候經常跟父母四處旅遊、跑著玩,很少捧著書本死讀書,但依舊每次考試都能穩居前三的位置。
後來,他考上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又在《最強大腦》中一舉成名。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他的女兒出生後,他又把愛跑愛玩的習慣傳給了女兒。他會親手給女兒做微景觀海底世界,讓女兒在玩樂中瞭解生物的多樣性。他會帶著女兒在院子裡種花,親眼看到書本上講的「花期」。還會跟女兒一起訓練小鳥叼硬幣,讓女兒對光合作用有更直觀的瞭解。
他覺得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太有限了,甚至跟老師商量,讓女兒每年只在學校呆一半時間,另一半時間跟他一起出去玩。週末,他更是全天「失聯」,全身心陪著女兒盪鞦韆、去海洋館觀察水母、和白暨豚嬉戲……
他認為,如果孩子連玩都不會,還談什麼學習呢?他一有空,就帶女兒去大自然撒野,探索世界的精彩。因為他明白:孩子的世界裡不應該只有課本、卷子,還應該有綠意盎然,更有活色生香的生活。
玩,也是一種教育。它寓教於樂,寓學於趣。讓孩子以玩的心態去認識世界的繽紛,比靠死記硬背知識點,要有趣得多。讓孩子以放鬆的心態去跑、去樂,也比枯坐在書桌前兀自煩惱,要開心得多。生活不止有眼前的書本,還有書本之外更廣博的世界。玩,也是一種成長方式。而陪著孩子一起玩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最可靠的學伴。
責任編輯: 舒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