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中國經濟復甦遭遇波折,下行壓力加大、各地疫情散發頻發。示意圖。(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9月27日訊】最新資料顯示,中國面臨疫情衝擊、留抵退稅政策、土地出讓不佳等多種不利因素,而「三保」、抗疫、債務支出也居高不下,地方財政出現龐大缺口。
據《財新周刊》26日報導,2022年以來中國經濟復甦遭遇波折,下行壓力加大、各地疫情散發頻發,疊加部分行業存量增值稅留抵稅額全部退還,地方財政面臨嚴峻挑戰。
報導引述中國財政部數據,2022年4月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開始出現負成長,4月、5月降幅分別達到40.4%、30.8%,6月起降幅縮小,8月轉為增長4.9%,1至8月累計年降6.5%。
雖然地方收入減少受留抵退稅政策的影響,但扣除退稅因素後,增速也只有4.5%,不僅低於2021年同期的17.9%,也低於2020年及2021年前8個月平均的5.8%。此外,土地出讓收入也快速下滑。 2022年前8月土地出讓收入累計年降28.5%。
報導還提到,中國疫情及封控措施,令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但防疫開支增加。例如發生過大規模本土疫情的吉林、天津、雲南、上海,前7月累計財政收入降幅最大,年降16.2%至40.4%,僅6省分財政收入增長。
再以深圳舉例,2022年7月深圳市龍崗區調整財政預算時,需追加疫情防控經費超約人民幣6億元,主要是開設健康驛站、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發放一線防疫人員工作補助等支出。羅湖區也新增約1.2億元補充預算準備金,用於疫情防控等不可預計支出。
在粵開證券調研中,多名市縣財政局長表示,由於財政體制特點,市縣承擔支出佔比偏高,越往基層,財政越困難,部分區縣甚至重回「吃飯財政」,基本靠省級庫款調度過日子,甚至出現不得不延後發放工資的情況。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在《財新周刊》專欄中預計,很多市縣土地出讓收入的全年目標難以實現,形成資金缺口,「三保」支出保障出現困難。
報導指出,近年來民眾關注到的基層「三保」風險,也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主要是有關在職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津補貼或公用經費上,例如在粵開證券調研中,某華北城市財政局長承認2022年出現「三保」困難,推遲了發工資的日子。
遼寧大學地方財政研究院教授王振宇撰文稱,一旦出現經濟不景氣、稅收政策變動、上級各類轉移支付減少與下達不及時等,就會帶來縣級財政資金流動性不足,進而出現「庫緊」現象。他還表示,每月資金調度已成為某些縣級財政的重要職責,「拆東牆補西牆」、「十個瓶子九個蓋」等行為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稍早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這些跡象表明中共正開始崩潰>一文,指出疫情的衝擊、房地產行業的危機、科技人才的流失,以及人口結構嚴重失調等問題,已讓中共的「中央集權經濟模式正走到盡頭」。
馬拉比在文中分析了中共面臨的四大障礙困境,包括武漢肺炎 疫情的衝擊與影響;房產開發商債務違約、房價下跌帶來的危機;科技人才流失的影響;人口危機和生育率下滑的惡果開始顯現。
文章分析指出,過去中共政府長期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針對胎兒性別進行選擇性墮胎,進而導致中國人口性別失衡,生育率快速下降。雖然現在中共政府開始轉向鼓勵生育,但已經「為時已晚」。
責任編輯: 天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