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忍百箴》:付得失於自然 庶神怡而心曠(圖)


《勸忍百箴》傳達了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圖片來源:看中國製作)

勸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許名奎,書成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勸忍百箴》共計一百篇。其內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勢等多個方面。全書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傳達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

古訓嘉言可以作為今日之借鑒,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本篇為讀者介紹《勸忍百箴》一書中《不滿之忍》的內容。

【原文】望倉庾而得升斗,願卿相而得郎官,其志不滿,形於辭氣。

[大意]希望獲得滿倉的穀物,結果卻只得到斗升。希望能夠擔任公卿宰相那樣的高位,結果卻只能做縣令郎官之類的小官。

【原文】故亞夫之怏怏,子幼之嗚嗚,或以下獄,或以族誅。淵明之賦歸,揚雄之解嘲,排難釋忿,其樂陶陶。

[大意]漢景帝曾把周亞夫召進宮中設宴招待,想試探周亞夫的脾氣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故意不給放筷子,席上的大塊肉也沒有切開。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樂意地向景帝跪下謝罪。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景帝再說話,就自己走了。景帝嘆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周亞夫總是表現出悶悶不樂,致使他遭人誣告而入獄。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開始差官召他入朝時就要自殺,被夫人阻攔,後又受差官的羞辱,更是難以忍受,於是閉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西漢楊惲,被人誣告,免官為民。安定太守孫會宗,是楊惲的老朋友,寫信給楊惲,勸他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飲酒作樂,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後逢日食,有人上書歸咎於楊惲驕奢不悔過所致。他再次被捕入獄。廷尉按驗時,在他家中搜出《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後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把楊惲腰斬。

晉人陶淵明辭官回鄉,作《歸去來辭》,西漢揚雄作《解嘲》。二人作賦以抒發胸臆,他們能做到樂天知命,心態平和。

《歸去來辭》曰:「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解嘲》曰:「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觀雷觀火,為盈為實,天收其聲,地藏其熱。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極;爰清爰靜,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原文】多得少得,自有定分。一階一級,造物所靳。宜達而窮者,陰陽為之消長;當與而奪者,鬼神為之典掌。付得失於自然,庶神怡而心曠。噫,可不忍歟!

[大意]人生在世,得到的多與少都是上天規定的。官位的一階一級的升和降,也是由造物主所主宰的。本應該顯達的反而不得志,本該給予的反而被剝奪,這些都是陰陽消長和鬼神掌管的結果。

面對得失榮辱,不該患得患失、深陷其中,而是應保持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才能使自己達到心曠神怡、無憂無慮、祥和清淨的境界。

榮辱得失由天定,心懷不滿、煩惱憂慮的時候,為什麼不忍一忍呢?

(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