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國央行發布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9月9日,中國央行發布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人民幣快速貶值也引發持續外逃的資本進一步加速離開,外匯儲備出現了更大的問題,中國出現金融危機的苗頭。
9月9日,中國央行網站發布信息顯示,根據《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中國央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監會)開展了2022年度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認定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其中國有商業銀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9家,城市商業銀行4家。
中國央行按系統重要性得分從低到高分為五組:
第一組9家,包括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寧波銀行、廣發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
第二組3家,包括中信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浦發銀行;
第三組3家,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第四組4家,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第五組暫無銀行進入。
中國央行表示,下一步與銀保監會將按照《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的要求,持續做好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工作。
自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國防範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問題成為金融監管的重要內容。從2011年起,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每年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
2020年12月,中國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明確了中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基本規則。
從2021年以來,多家房地產開發商出現債務違約。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下滑,金融風險陡增,無論是民營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或是國有銀行,都難以避免。
金融風險指的是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具體的一家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
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所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來多次發聲,要求各部門「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國銀行業協會最新發表的《2022年度中國銀行發展報告》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多,中國銀行業的風險防控壓力也同步增加,經營環境更複雜嚴峻。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第2季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和總負債規模,分別達367.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和337.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和9.5%。
報告顯示,至今年二季度末,中國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高達2.9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069億元,不良貸款率1.67%。
評論認為,第二季度的不良貸款增速驚人,報告當中提出多項數據,不良貸款的累積速度驚人。因為中國銀行業不只單純進行商業運作,也需要為政府服務,在行政命令的作用下產生了很多金融風險。在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和房地產不景氣等不利因素,以及嚴格防疫持續下,銀行不良貸款只能越來越高。
除了銀行不良貸款快速增長,金融系統其它風險也不斷爆發。
9月6日,日本媒體Japan Forward發表分析文章(Here)直言,人民幣兌美元繼續走弱,直接原因是海外投資者拋售中國債券和資本外逃,這可能導致金融危機。
文章指出,據中國官方統計,今年上半年包括貿易在內的經常項目順差為1690億美元。中國央行本應獲得這一盈餘並將其添加到外匯儲備中。然而,同期其外匯儲備減少了1790億美元。這意味著資金總共流出了3480億美元。
儘管整體新興市場投資組合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但受「清零」政策反覆封鎖和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拖累,中國債券市場出現資金外流。
9月8日,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顯示,因中國經濟陷入低迷,中國債券市場連續七個月出現資金外流,8月份損失77億美元。
「未來幾個月,有幾個因素將影響流動動態,其中通脹見頂的時機和中國經濟的前景將成為關注焦點,」IIF經濟學家喬納森.福頓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整個2022年,中國的股票和債務投資組合流動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