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出名 盛唐劍舞第一人(圖)
公孫大娘傳奇故事
清赫達資畫麗珠萃秀冊-唐公孫大娘。(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接〈談劍術與劍舞〉一文)。當劍舞在盛唐達到頂峰,代表人物正是有口皆碑、天下揚名的劍舞之典範的公孫大娘。從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還被選入《唐詩三百首》,足以見證其舞技高超和深遠的影響力。
公孫大娘的代表作主要有《西河劍器》《劍器渾脫》《裴將軍滿堂勢》和《鄰里曲》等劃時代作品。其中,尤以《裴將軍滿堂勢》的藝術成就最為震撼。該作品是公孫大娘根據裴旻將軍舞劍的絕技所改編,氣勢雄渾,劍招凌厲。她一方面通過對劍術和藝術精髓的提煉,融合男子的陽剛與女子的陰柔,表現出了武術劍道的氣貫長虹,剛健勇猛,英武灑脫,無堅不摧之氣勢;另一方面又通過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肢體語言,展示出了大唐盛世鑄劍為泥,化干戈為玉帛,行不言之教,寓教於樂之勝景。
據《明皇雜錄》記載,唐明皇精通音律,公孫大娘因為善於舞劍,深受皇家器重,享譽京都,先後多次被唐明皇召入宮中進行表演。在古代眾多詩詞文獻中,也皆有公孫大娘劍舞的傳奇記錄,其中以「詩聖」杜甫詩作最為有名,並流傳至今。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已,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舞劍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杜甫的詩序說:「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可見,當年「草聖」張旭,正是因為觀看了公孫大娘行雲流水般的劍器之舞,從中受到啟發,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
與公孫大娘同時代的還有一位劍舞高手裴旻,當時把李白詩歌、張旭草書、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裴旻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將領,他曾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足以見證其劍法之高超。就連「詩仙」李白,亦拜其為師,練習劍術。
《朝野僉載》中記載:「裴旻與幽州都督孫佺北征,被奚賊所圍。旻馬上立走,輪刀雷發,箭若星流,應刀而斷。賊不敢取,蓬飛而去。」其刀法如此傳神,劍法就更不用說了。可想而知,那時的劍舞並非舞蹈動作加武術動作的簡單組合,也不可與現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武術表演同日而語。公孫大娘雖為女流之輩,但其技藝能和「劍聖」裴旻將軍齊名,足以說明公孫大娘並非徒有虛名。
公孫大娘後 劍舞開始從巔峰走向低谷
古語云,天道循環,盛極必衰。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高度發展之後,最終還是走向了沒落和衰敗。「安史之亂」則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劍舞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失守,中原淪陷。唐玄宗逃離京城,「梨園子弟散如煙」。杜甫背井離鄉,輾轉漂泊,雙鬢斑白,偶然在四川白帝城又有幸觀賞到了一次劍舞。
巧合的是,這次舞劍的女子竟然是公孫大娘的傳人——李十二娘。此時,距離杜甫當年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國破山河在,佳人紅顏改,盛世已去,亂世將至,杜甫不再年少,公孫弟子亦非盛顏。觸景生情,心潮澎湃,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杜甫因而執筆留下了千古佳作。為此明代文學家王嗣奭評論說:「此詩見劍器而傷往事,所謂撫事慷慨也。故詠李氏,卻思公孫,詠公孫,卻思先帝,全是為開元天寶五十年治亂興衰而發。」
從此往後,女藝人落魄江湖,梨園弟子若存若亡;晚唐末年,梨園弟子消亡殆盡,曾風靡一時的劍舞最終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下;到明清時期,因為戲曲藝術的崛起和繁榮,劍舞便成了戲曲舞蹈的一部分;民國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借鑑太極劍創造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洪揚中華正統文化的神韻藝術團的出現,作為中國古典舞的劍舞之傳奇技藝,才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得以復活和再現!
在孔子《論語》中,有「顏淵問為邦」的故事。顏回問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實行夏朝的曆法,乘坐殷朝的車子,穿戴周朝的禮帽,演奏韶舞的音樂。捨棄鄭國的樂曲,遠離諂媚的小人。鄭國的樂曲很淫穢,諂媚的小人太危險。」因此,人類歷史在成、住、壞、滅的發展規律中已走到末劫的最後關頭,拋棄無神論的黨文化,回歸五千年神傳文明,此正其時也!
(此文完)
- 關鍵字搜索:
-
公孫大娘
舞劍
劍器
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