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近日現身深圳敦促「穩經濟、穩就業」。(圖片來源:自由亞洲)
【看中國2022年8月25日訊】國際投行不再對中國經濟前景抱持樂觀態度。中國央行現在不顧物價上漲而不斷降息,說明它也不看好中國的經濟前景。從中國傳來的經濟消息多半令人悲觀,一片愁雲籠罩在中國上空,炎夏之際,卻讓很多人的心中寒意陣陣。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正在衝擊著千家萬戶和銀行系統。銀行想把自己的危機轉嫁出去,政府想讓房市「接盤俠」托住房價,最後恐怕都是無望的幻想。這就是為什麼李克強無力救助經濟的根本原因。
一、國際投行對中國經濟前景預期不良
中國政府一直對自己的經濟前景抱持一種錯覺,誤把浮在房地產泡沫上的經濟幻景,當作國家「崛起」真實牢固的長期基礎。而這種錯覺加上對外官方宣傳,也影響到整個世界。西方國家,特別是華爾街,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一直看好。即便中國疫情迭起、房地產泡沫崩潰,這些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投行仍然寄希望於疫情後經濟復甦和政府拯救房地產業。但是,中國經濟情勢的發展讓他們越來越失望。
8月18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政府救市熱情不高,中國房地產危機繼續發酵》的報導。此文依然認為,中國政府對房地產危機不會袖手旁觀。其暗含的意思是,最好政府能出手拉房地產公司一把,雖然恆大之類病入膏肓的房企已不可救藥,但對財務狀況尚可的房企,政府最好還是要加以幫助。該文稱,「中國房地產行業乃至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取決於房地產市場的整體復甦。而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中國政府將採取大膽舉措來實現這一目標。」顯然,這篇報導對中國政府出力不夠,頗有不滿之意。問題是,中國的房地產危機,政府真救得了嗎?倘若越救越危,又預後如何?
而同一天,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導,著名投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和野村證券(Nomura)再次下調中國的經濟預期,理由是,中國經濟受到需求疲弱、房地產業萎靡不振以及「清零」和限電等其他措施的衝擊。高盛把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率從之前的預測值3.3%下調至3.0%;野村證券把類似的預測從以前的3.3%下修到2.8%;渣打銀行16日也把對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測從過去的4.1%大幅調降至3.3%。投行摩根.斯丹利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8月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同樣表示,「7月經濟數據已經驗證了,下半年不會出現V型復甦。」
二、各國加息,為何中國偏偏減息?
目前,全球的主要經濟體出於不同的原因,不約而同地面臨著巨大困難。美國因為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聯儲會只能不斷升息,三次上調政策利率,試圖打壓通貨膨脹,但至今收效不彰。歐盟由於對俄國天然氣供應的依賴,俄烏戰爭開始後能源價格暴漲,帶動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現在也需要升息來遏制通貨膨脹。日本經濟的生產率雖然高於美國、德國和法國,但消費不振,其央行的政策利率一直保持在零利率上下。
與西方國家的經濟處境不同,中國經濟的最大困難是經濟衰退。中國的央行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不但不升息,相反卻接連採取降息措施,試圖刺激衰迷不振的經濟。繼中國央行8月15日宣布對幾項關鍵利率降息之後,8月22日,中國央行再次宣布下調兩項基準利率。這就讓中國的貨幣政策變成了鶴立雞群。
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會影響本國的經濟走勢,升息必然造成經濟成長收縮,而減息則是為了拉抬萎靡不振的經濟。央行的貨幣政策代表著貨幣管控當局對本國經濟走向的基本判斷,凡是採取加息措施的,都擔心通貨膨脹衝擊民眾的購買力,因此不惜經濟代價來打壓通貨膨脹;而採取減息措施的貨幣當局則判斷經濟走勢不妙,所以要不顧物價上漲來加熱經濟,希望經濟下滑的趨勢得以遏制。所以,加息與減息之異,實際上反映出各國經濟真實問題之所在。換言之,西方國家或為通貨膨脹所擾(如美國和歐盟),或為經濟疲軟所憂(如日本),而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眾不同,中國是為經濟衰退所苦。
三、中國經濟進入衰退通道
最近,中國傳來的經濟消息多半都是令人悲觀的。從房地產市場一片蕭條,到大批店舖倒閉、大批工廠關門;從職場上千軍萬馬擠破頭去搶公務員編製,到地方政府財源短拙而開始降薪;連失業者過去認為是保底養活自己的就業機會,如網約車和送餐公司等,現在都在裁員。一片愁雲籠罩在中國上空,炎夏之際,卻讓很多人的心中寒意陣陣。
而這種經濟寒意也從另一個角度得到了證實。今年6月,中國的社保部門失業保險基金的支出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記錄,一個月發放了372億元,是去年6月的3.6倍。中國的許多小企業不肯為員工購買失業保險,只有大中型企業的失業員工被解雇後可能有機會領取一段時間的失業保險金,數額有限。中國人力資源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6月已向584萬戶企業的失業員工發放了失業保險金。這個數據表明,上半年至少有近6百萬家為員工購買失業保險的企業裁撤了許多員工。
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公布之後,很多人寄希望於三季度的經濟能重新向好,但7月的經濟數據似乎展現出經濟繼續收縮的態勢。7月,16-24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上升到了近20%。每5個青年人當中就有1個人無法找到工作,這種情形今年以來一直在不斷惡化。高失業率意味著民眾的購買力相對萎縮,疫情防控影響了上半年的經濟復甦,7月曾經被認為是消費大幅反彈的時候。但實際上,今年7月的全國餐飲業營收下降1.5%,而商品零銷售僅比去年同期增加3%,主要還是物價上漲造成的。
在投資方面,7月全國的投資與6月相比處於零增長狀態。由於當月工業品價格上漲4%,所以,實際上7月的投資比6月下降了4%以上。1到7月累計,房地產投資下降6.4%,把用料漲價因素考慮進去,房地產投資實際上下降了10%以上;而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與去年同期比下降了23%,商品房銷售額下降了29%。
雖然很多人以為,「清零」政策嚴重衝擊了經濟活動,但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並不是一直都處在封禁式疫情防控之中。疫情防控其實可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疫情,中國經濟也仍然會進入衰退通道。
四、中國政府為何難以扭轉經濟頹勢?
一國經濟俗稱是由「三駕馬車」拉動的,即投資、消費、出口。而供投資、消費和出口的產品,大部分來自製造業。政府鬆動貨幣政策,就是希望企業能增加銀行借款,恢復正常經營。但對企業來說,產品能不能賣出去,才是企業活下去的前提。既然消費需求如此萎縮,企業怎麼敢借錢擴大生產?那只會導致庫存積壓上升,企業債務負擔變重。事實上,大批製造業中小企業倒閉,各行業的許多中型製造業企業減產,原因全都是需求萎縮。
當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都在萎縮的時候,企業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出口訂單了。在這方面,7月似乎是個好月份,因為當月的出口增加了24%;但與此同時,從國外傳來的消息卻讓出口企業非常緊張。由於歐美市場受到通貨膨脹的衝擊,消費者為了應付生活必需品開支以及汽油、家用能源的漲價,開始壓縮非必需品購買。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對中國工業製品的需求開始收縮,許多零售企業庫存爆滿,被迫減少新訂單。
今年以來直到7月,歐美零售企業擔心中國「清零」政策影響商品出口供應鏈,曾經大量進口中國商品,造成了7月中國的出口額大幅度上升;但接下來的幾個月,直到聖誕前的零售高峰季節,歐美零售企業不得不努力消化庫存,而且難以預測通貨膨脹對非必需品購買的衝擊何時才能緩解。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現在發愁的是,後續訂單不足甚至消失,而不是加大馬力出口掙錢。7月,中國的進口額只有百分之幾的增加,這也說明中國的加工出口後勁不足。因為中國的工業製成品出口當中,大部分是進口零部件組裝再出口,進口零部件少,說明今後組裝出口的數量也會收縮。
五、房地產泡沫破滅衝擊千家萬戶
之所以中國的消費不斷萎縮,高失業率只是因素之一。實際上,即使家中沒有失業青年,也同樣會受到房地產泡沫破滅的衝擊。中國的城鎮家庭大體上可以分成有房無貸、有房有貸、無房有貸和無房欲貸這四類,而這四類家庭面對經濟萎縮所作的不同反應,最後都會構成對銀行的壓力。
無房有貸的家庭是買了期房、申請了房貸並全額付款,但房地產公司資金鏈斷裂,無力完工期房。這樣的家庭最悲慘,他們的期房不知道還有沒有希望交工,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主動停供房貸,希望藉此對房地產公司施加壓力,讓房地產公司恢復施工。雖然他們似乎有一些停供的理由,但他們與銀行之間的房貸契約依然存在,這些期房房主與房地產公司之間的契約糾紛,並不能自動免除他們與銀行的房貸契約。這方面的情況我在給自由亞洲電臺寫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傷及中國經濟命門》一文已經說明過。
有房有貸的家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房貸負擔沈重,為了按月支付房貸本息,只能減少生活開支來供房。他們最擔心的是房產價格下跌,因為一旦房產價格縮水幅度超過自己的首付,這套房就會變成「負資產」,即房產現值甚至低於尚未償還的房貸數額,哪怕將來還清了房貸,自己至少也虧光了首付款額。結果,一些持有多套房的人,或者因為財務能力短拙,或者是害怕「負資產」損失過大,開始主動斷供房貸。於是他們斷供房貸的住房就被銀行沒收並拍賣,這就是為什麼全國的法拍屋數量暴增的原因。進入法拍程序的住房賣不出多少錢,銀行不得不承擔一定程度的損失;而房主的首付也基本上泡湯了,很難再回收。
有房有貸的家庭還有另一類,他們有能力現在就還清房貸。此時他們的盤算是,自己買了房子,隨著房價下跌,吃虧是吃定了;如今錢存在銀行裡的存款利息遠遠低於房貸利息,不如提前還貸,讓銀行少從自己身上賺取利息。這樣來減少財務損失,也是一種精明的考量。但對銀行來講,房貸因為有房子作抵押,屬於銀行資產當中的優質資產,而房貸客戶大量提前還貸,等於是縮減銀行的優質資產,同時也造成銀行的壞賬比例相應上升。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銀行發通知,禁止房貸客戶提前還貸的原因。
有房無貸的家庭如果持有多套房,貌似最輕鬆,因為他們沒有還貸壓力。但是,這樣的家庭有另一套盤算。他們過去是把房子當作固定利率的債券來看待的,即房產的價值相當於債券的購買額,而房產的市場增值相當於債券的固定收益;等到需要用現金時,隨時可以把一套房子賣掉套現,穩賺不賠。因此,中國的中產家庭往往把不少現金投資到房產上,然後把房產市值和金融資產合起來算作是家庭財富。但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這套如意算盤就落空了。一方面,二手房不容易賣出去,所以手中持房未必能夠變現,家庭財富的很大一部分也因此泡沫化了;另一方面,二手房要想賣出去,只能降價求售,而越降買主就越看跌,於是手中持房的價值隨時在縮水。這些家庭原來表面上的財富現了原形,今後他們其實不那麼富有了,只剩下金融資產可以動用。這樣的家庭很可能不得不重新考慮家庭理財計畫,節省開支。
最後一類是無房欲貸的家庭。這部分人是銀行現在挽救金融危機的希望,也是政府公務員被迫多買房,以及銀行設計出老人房貸子孫還的原因。銀行知道房地產泡沫破裂造成的銀行壞賬與日俱增,要保住自己的分行、支行不倒,只有增加新的「優質」房貸客戶,產生每月定期打入銀行的房貸月付現金流。一些銀行由於法拍屋數量大或期房房貸客戶停供,或者企業破產、貸款難以收回,導致銀行的現金收入減少,於是就編造藉口,用臨時封住存款客戶銀行卡或設定每日最高取款額的辦法,減少銀行的現金支出。這就是銀行金融危機的先兆。然而,眼看著全國數百個爛尾樓項目到處鋪開,現在誰敢輕信房地產公司的期房承諾呢?何況房價看跌,早買不如晚買,等一等就能省一大筆錢,這樣的賬,無房家庭誰不會算?總之一句話,新房購買趨謹慎,誰肯再買爛尾樓?
銀行想把自己的危機轉嫁出去,政府想讓房市「接盤俠」托住房價,最後恐怕都是無望的幻想。這就是為什麼李克強無力救助經濟的根本原因,也是華爾街分析師們失算的地方。後者總把中國政府設想得萬能無敵,希望政府能力挽狂瀾。但這次中國經濟確實在往深淵不可避免地滑下去,神仙也救不了。何況習近平和李克強並非神仙,不過凡人而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