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防疫釀災害 中紀委卻稱經濟損失最小(圖)


清零防疫政策釀災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8月24日,中共中紀委網站發布文章,表示有效控制疫情經濟損失最小,中國民眾卻不買賬。分析指出,北京當局堅持的「清零」防疫政策,已經給中國的經濟和民生造成了災害。

目前全球疫情仍未平息,病毒還在不斷變異,疫情的最終走向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然而在8月2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文章稱,「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的抗疫政策實現了各國在兩年多前曾經尋求的目標:低死亡率和儘可能少的經濟混亂。」

文章表示,官方有效控制疫情導致經濟損失最小,並稱,「疫情發生以來,我們走出了一條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之道。」

文章不忘打擊其它國家的防疫政策,「消極防疫不能挽救經濟,一些國家科學防控不斷讓步於政治利益,陷入‘收緊-放開-疫情惡化-再收緊-再放開’的惡性循環。」

而中國民眾紛紛留言表示不認可中紀委的說法,有人直言,中國的防疫「發生了很多人道主義災難,打擊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僅為0.4%,這是中國自2020年第一季度爆發新冠疫情經濟出現萎縮以來最低的增速。專家認為清零政策是造成中國經濟不振的主因。

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率創下兩年多來最低水平,體現出在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府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給經濟帶來的代價之大。」

分析師此前已經預期中國第二季度的增長乏力,但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分析師畢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實際數字仍令人感到震驚。

東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西濱徹(Toru Nishihama)表示,中國經濟已經站在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的邊緣。

在疫情形勢普遍好轉,病毒變種毒性減輕,全球多數國家普遍採取開放性防疫政策的情況下,北京當局仍要求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結果,中國許多城市,甚至一個省,一但發現新的疫情,就立即大規模檢測,嚴格隔離,實施封鎖。

以中國經濟中心上海為例,4月至5月實施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民眾被封閉在住所,足不出戶長達兩個月,許多企業關閉,封控一直延伸至6月初,上海經濟大幅放緩的幅度仍遠遠超過預期,根據官方數據,上海第二季度經濟萎縮13.7%。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底的會議強調,要「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著力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但知名國際投行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和日本野村證券(Nomura)8月18日再次下調中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期,理由是需求疲弱、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房地產行業萎靡不振以及最近的限電措施帶來的衝擊。

高盛集團將中國2022年全年GDP增長預測從之前的預測值3.3%下調至3.0%,而野村證券則將對中國經濟今年全年的GDP增長預測從3.3%下修至2.8%。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報導認為,高盛與野村再次下調GDP增長預測數據,反映出國際投資銀行對中國經濟成長持續的悲觀看法。中國官員在7月份也曾暗示今年5.5%的經濟成長目標有可能實現不了。

「與某些人對下半年可能出現過多政策刺激的擔憂形成對比的是,真正的風險是北京的政策支撐可能太少、太遲、而且太無效率,」野村說。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