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傳說。(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牛郎織女的浪漫傳說,七夕在當代演變成了「中國情人節」,這是近二十年才發生的改變,問問家中長輩,他們年少時大概沒聽過「七夕是情人節」這種說法。傳統的七夕其實是「兒童節」兼「女兒節」。
民俗信仰中,七娘媽是十六歲以下兒童的守護神,家長在黃曆七月初七的「七娘媽生」祭祀,祈求祂保佑子女平安長大。除此之外,七娘媽在天上的職業是「織女」,待字閨中的女子會在這天向七娘媽祈願心靈手巧、針藝上進。因此七月又稱為巧月、七夕又名為巧節。
在古代中,婦女的針線活是社會中的重要生產力,因此向七娘媽乞求自己心靈手巧——簡稱乞巧。自宋朝以後,七夕乞巧成為一個相當隆重的節日,甚至出現專賣相關飾品的市場。
七月初七的晚上,在月下設香案,準備稱為「七巧碗」的七碗祭品,以及瓜果、鮮花。最常見的鮮花是雞冠花與圓仔花,雞冠花象徵「宜子之祥」,又有加官進祿的吉祥諧音。
另外還會準備用來挽面的香粉、新的圓鏡子,以及用新的臉盆裝上清水,再放上一條毛巾,給織女洗臉洗手、梳妝打扮。待焚香祭拜完畢,一半的白粉投擲到屋頂上,一半留著自己用,祈求能如織女般花容月貌。還要拿出家中縫製衣服用的針線,向著月亮穿針線,若穿進了,代表手藝會變得更加靈巧。
宋人七夕乞巧圖。(圖片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傳統的乞巧是女眷專屬的活動,男性不得參與。可以想像小女生和好姐妹們一起努力向月亮穿針,期待自己未來也能長得美若天仙、嫁得好歸宿。
傳統的乞巧節雖然並不是和伴侶一同慶祝的「情人節」,卻也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有著密切關係,帶著幾分浪漫的色彩。
時至今日,女孩向織女「乞巧」的習俗漸漸消失,但某些地區和家庭仍留有拜七娘媽的傳統,也會「拜床母」、「拜魁星」,主要是祈求神明保佑小孩平安長大、頭腦聰慧。
社會的變遷日新月異,開放變化不同往常,女兒的夢想也早已不再是擅長女紅裁縫、漂漂亮亮嫁人,而有無限的可能性。不過對未來的想像與期待,古今卻是一樣。
責任編輯: 肖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