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列女仁智圖》中的蘧伯玉(局部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天地間一個大鵬鳥由北往南的飛翔,象徵得道真人在宇宙中逍遙遊。鯤化作鵬並用6個月奮飛盤旋升至九萬里高空這一南飛的準備工作,則可視作人修煉得道的過程。一旦準備就緒,大鵬背負青天,沒甚麼力量能阻遏其南飛(「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好比人修煉得道後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
《莊子》認為生命意義在於,得道成為沒有名利自我執著的真人,從而在無限蒼穹中逍遙遊。這一點筆者看來是解讀《莊子》迷宮的鑰匙。本系列前邊兩文涵蓋了《內篇‧逍遙遊》、《內篇‧齊物論》、《內篇‧大宗師》和《雜篇‧天下》的主要內容,以及《內篇‧養生主》的部分內容,介紹了傅說得道位居星神之列,本文繼續解讀其餘內容,並介紹對儒家和道家都有深遠影響的春秋先哲蘧伯玉,以及莊子對孔子的景仰。
蘧伯玉(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天的本來
《逍遙遊》描述鵬升至高空後,生物氣息吹拂,到處是野馬奔騰一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天蒼蒼茫茫的。那麼這是天的本來面目嗎?天的遼闊高遠沒有盡頭嗎?而鵬在高空往下看,也是蒼蒼茫茫、遼闊高遠的天。(原文:「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從對遊氣(野馬)、塵埃這些微小物質的描述可推測,鵬不只是位置移到了高空,而且是昇華了境界,或者抵達了一定層次的天,對應於人修煉有所成。
相對於世人而言,在修道中昇華至一定境界的修煉人,所在的境界完全變了,其見證也必然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其境界無論往上往下看,均是該境界的展現。這一點看來也是逍遙遊「小大之辨」(小大之間的分別)的一部分。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蘧伯玉生平以及與老子、孔子和莊子的關係
蘧伯玉是春秋時期衛國獻公、襄公、靈公三朝的大夫,因賢德聞名。《淮南子》稱:「蘧伯玉為相,子貢往觀之,曰:『何以治國?』曰:『以弗治治之』。」伯玉提倡的「弗治而治」,有助於衛國在周邊各大國對衛國虎視眈眈中能生存下來,並穩立中原,百姓安居樂業。
蘧伯玉是老子同時代人物,蘧伯玉生於公元前585年,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年。蘧伯玉的「弗治而治」,與道家老莊「無為而治」的思想異曲同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