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紅樓、水滸的開篇詩揭開何重點?(圖)
《三國演義》多次講到主宰著人事的「天意」。圖為宋代李迪畫三顧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而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結構嚴謹的布局,吸引人的開頭和意味深長的結尾。文章的開篇詩詞有揭示主題、直接點明所要敘述之事所要表達之意,在文章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結尾詩詞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韻味和具有文生文的特點。以下舉《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中的一些例子,例如臨江仙……。
1、三國演義
「演義」這個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講史並不徒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後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成功典範,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現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
書中多次講到主宰著人事的「天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認為預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變化等不外乎是天意表現,天意是人無法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
《三國演義》的開篇「臨江仙」是這樣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結尾詩詞中寫有: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2、紅樓夢
「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
《紅樓夢》的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
書中的「鳥投林」則訴說了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曹雪芹筆下的跛足道人則在「好了歌」中羅列炎涼世態中存在人情冷暖變化的一些現象;甄士隱的註解則需要更進一步洞察一切事物是過眼雲煙,並看穿世人的荒唐之處是在「反認他鄉是故鄉」。
《紅樓夢》的開篇如此寫道: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的結尾,有一詩云: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
佛家認為,人們身處的這個物質世界,一切均是不實的幻象。喻示每一個人的來頭都是非比尋常,是從天上而來,是從遠古走來,因此叮囑世人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痴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3、水滸傳
《水滸傳》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放出鎮壓在伏魔殿的待罪天罡與地煞星君,紛紛轉生成人類出世,這同時也是梁山一百零八將的來歷。眾人的恩恩怨怨透露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誰人定?興衰豈無憑?
《水滸傳》的開篇如此寫道: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七雄繞繞亂春秋。見成名無數,圖形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水滸傳》的結尾有一詩云: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水滸傳》中的強盜也承認天道,行事講「義」字當先,但他們在人們的眼裡,又是落草為寇的人物。在人世間,如果所作所為都符合了做人的道德規範,做出了不起的事,就會獲得稱讚,並稱呼為英雄,這就是「盜亦有道」的強盜文化。它反映了人無論身處什麼處境,都必須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規範。
替天行道者的善果。天道之下,善惡有報,各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