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都要給兒女3樣「寶貝」。(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兒女要善待老人,把老人當成寶貴的財富。那麼老人應該如何把自身的財富留給後人呢?
大多數人認為,留下一筆錢,還有房子等等。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大量的財富,甚至會因此滋生好吃懶做的習慣,從而變成敗家子。
所以,錢財當不是傳家寶。一個人的福氣、錢財是有定數,也是有變數。人老了,都要給兒女留下花錢都買不到的三樣「寶貝」。
一、給兒女「當家做主」的機會
明代作家馮夢龍寫了一個「滕縣尹鬼斷家私」的故事。
在香河縣,有一個叫倪太守的老人。妻子過世多年,兒子成家之後,還掌握著家庭的經濟大權。有一次,兒子倪善繼說:「爹,你也七十多歲了,應該好好享福了。收租、管田、顧工的事情,還是我來吧。」倪太守說:「在一日,管一日。直持兩腳壁立直,那時不關我事得。」
倪太守執意要管家,還再婚,娶了梅氏,生了小兒子。一晃,又過了四五年,倪太守還未來得及安排好後事,就一病不起了。之後,倪善繼和梅氏爭奪家財,還鬧到官府去了。
有道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父母健在的時候,教誨兒女,如何當家做主,要如何處理好家庭矛盾、財產等。
把家長的位置交出去,能指點江山,糾正偏差,兒女能夠儘快進入「頂樑柱」的角色,逐漸成熟,做到處變不驚。
二、給兒女「及時行孝」的機會
很多兒女,在父母過世之後,才說出一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內心是何等的悲傷?
作為父母,心疼兒女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你故作堅強,不願意接受兒女的關照,那麼兒女會心存愧疚。
父母和兒女之間,就是血脈至親,不管誰對誰好,都是應該的,不要有愧疚,不要禮尚往來,過分客套。
很多老人,不好意思麻煩兒女,認為自己在兒女家,就是打擾了;老人堅強一點,兒女就自由了。
事實上,真正有孝心的兒女,因為自己外出漂泊,但是父母在老家留守,非常不放心;父母常常生病,兒女就不得不隔三差五從城裡趕回老家,送醫送藥,十分辛苦。
年紀大了,接受兒女的安頓。如果不能的話,就應該多商議,老人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
擔心兩代人在一起不方便,可以租住在離兒女不遠的地方,兒女送來的衣物食品,要開心享用。
「積善之家出貴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給兒女「積攢福氣」的能力
《了凡四訓》裡記載,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從小就立志,要做很多的好事。為了督促自己完成幾千件好事的任務,他做了一個小本子,記錄自己的言行舉止。
袁了凡的母親李氏不認識字,但是她努力幫助兒女們做好事,並且用鵝毛沾上墨水,用一個圈,來表示好事一件。有時候,一天可以畫十多個圈。
一家人都做好事,那麼很快就會形成這樣的格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老祖宗留下一句話:「積善之家出貴子,不善之家無此福。」
好的家庭,有好的家風,每一代人的素質,都會有所提升,每一代人都對社會有貢獻。
責任編輯: 方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