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陽光雨露 寸草春暉 中華史上十大賢母(圖)

祝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作者:周苓  2022-05-08 06: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長城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特別是母親對人生的影響甚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古人推崇飲水思源。悠悠歷史,人傑輩出,歷數世上的一切榮耀和建樹,幾乎背後都得益與母親的無私奉獻。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特別是母親對人生的影響甚深。歷史上有十大賢母留下了動人的故事,為世世代代景仰。

孔子的母親顏氏——童蒙教育大師

孔子的母親顏徵在,生於書香門第卻嫁非正室。孔子3歲喪父,母年僅20便守寡,倍受正室的欺壓,分不到家產,甚至不被允許祭典丈夫。顏氏勇氣非凡,承受世間的壓力帶著幼子自立門戶,沒有多少金銀卻攜帶先夫的書籍,到曲阜安家。母子二人斗室一間,顏氏集合了鄰里小孩們,教他們讀書、識字,孔子也和這些孩子一起接受母親發蒙,微薄的教資不但維持了生計,而且和童伴們一起朗朗讀書的經歷,對孔子成長為大教育家、興盛私學、普及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的教育理念——化育眾生,有教無類,來自於母親的啟發。

當時魯國的曲阜是整個國家典章制度最完善的地方,幾乎人人學習六藝,孔母在孔子年幼時,帶著孔子去各地觀禮,熟悉周朝儀法。日常生活中甚至利用玩具遊戲教導孔子禮儀,包括對上蒼禱告,使用爵器,祭酒……孔子對於周禮如此地熟悉,便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習而養成的,主張行禮如儀,為於後代的儒家思想奠定了根基。

2500年的時光證明,孔子母親的偉大在於她的灼灼遠見。這位家境寒酸受世俗偏見欺辱的寡母,不是僅考慮眼皮底下冷暖溫飽,而是以耐心和廣泛的慈愛開啟了啟蒙教育的先河,在那樣遠古時代需要怎樣超前又堅定的精神理念。孔子主要思想主張:「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禮」(以禮治理國家)都和母親的教育密不可分。

孟子的母親——言傳身教的典範

孟子人稱「亞聖」,是中國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這多得力於他的母親仉氏。

孟母為子擇鄰三遷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黎民百姓、文人學士無不崇讚,達官顯貴為其修祠立碑。

孟母育兒中「子不學、斷機杼」的畫面能否給現代社會的父母以啟迪?現如今,當孩子成績不好,有的父母咆哮喝斥,有的體罰辱罵,還美名其曰:我為你好。孟母是怎麼做的呢?燈下,孟母用剪子剪斷自己辛辛苦苦趕製的織布,告誡幼子,讀書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像這塊布,斷了就接不上了,排不上用場,可惜不可惜呀?這樣的勵志教誨,樸實不失深刻,得體又飽含親切,可謂細緻入微。淑惠德賢的孟母世世代代為人稱頌,就是因為她智慧地運用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培育孩子的人格,遠勝於「高大上」的空洞說教。

一次孟子看到鄰居殺豬,回家問母親:"他家殺豬幹什麼?"孟母忙碌中隨口應到:"給你煮肉吃呀!"小孟子高興了,眼巴巴等著吃肉。孟母驀然想到平日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而身教重於言傳,為母不可失信,於是儘管家境拮据,孟母還是拿錢到鄰家買回肉來給孟子吃了。

孟子後來成為和孔子齊名的儒家學說代表,一代「亞聖」。他主張「仁義善」,可見母親的言行教育對孩子影響之深。如果孟母教育孩子時動輒大動肝火,劈頭蓋臉不講究方式,吵鬧起來四鄰皆知,說出大話不兌現,會培養出孟子的仁慈、義氣、善良思想嗎?

陶侃的母親——待人以誠 正直清廉

東晉時期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也是有名的教子有方的賢母。

侃幼為孤子,陶母含辛茹苦,供陶侃讀書。一次大雪之日,陶侃的朋友鄱陽孝廉範逵來訪。陶侃因家貧如洗,念自己七尺男兒卻無力招待客人而暗自神傷。陶母看在眼裡,安撫兒子說:大雪紛飛,只管留客吧。說著她把一頭青絲剪下,出門換成酒菜;「斫諸屋柱」做薪柴;又捲起鋪在床上的僅有的乾草,天寒地凍中切細後餵飽範逵的馬。範逵大為感動,嘆「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極力引薦給廬江太守張夔,張夔遂舉薦陶侃爲孝廉,陶侃從此走上仕途。

母親「截髮筵賓」的美德薰陶使陶侃受益匪淺。陶侃為官以後,始終保持著「恭而好禮」,「引接疏遠,門無停客」的誠懇待人的作風。

陶侃管理河道及漁業,一次派人給母親送一壇糟魚品嚐。母親將糟魚原封不動退還,並寫了一封信道:「你身為官吏,卻用佔官府的便宜還贈送給我,這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陶侃將教誨銘記在心,日後成為匡扶東晉王朝的一代廉潔的名臣。

陶門後代人才輩出,最著名的是陶侃的曾孫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新脫俗,應該是受陶門家風的影響。

岳飛的母親——精忠報國 深明大義

姚太夫人是北宋名將岳飛的母親。她出身鄉野,識字不多,卻極富主見,為人剛直、胸襟豁達。岳飛母親教子嚴厲,讓岳飛從小能吃苦,承受苦難,做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岳飛在母親的訓誡下自律嚴格,武技超人,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並侍奉母親。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南宋朝廷節節敗退,國家風雨飄搖,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當時金人被視為天神無敵般強大,保家衛國不是一句空話,需要強大的勇氣和奉獻精神。在那種情況下哪一位寡母捨得把風華正茂的兒子送去前線?岳母卻督促岳飛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岳飛在母親的鼓勵下,22歲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

岳飛經歷大大小小戰役200餘場,挺進中原,直搗黃龍收復失地。他用兵如神,治軍賞罰分明,以身作則。金人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一生沒有辜負母訓,精忠報國,至死不渝。豪情萬丈的岳飛留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名篇《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22歲,在現代人來說多為大學畢業剛踏上社會的年齡。很多現代社會的家長灌輸給孩子的都是「得」,怎樣陞官發財,出人頭地,成龍成鳳,耀祖光宗。像岳飛母親做到的「捨」是很不易的,國難當頭,捨去小我的安危安逸,捨去母子情深,兒女情長,以道義當擔為重,勵子從戎奔赴疆場,岳母的深明大義萬古留芳。

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 以理服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經歷早年喪夫之痛,含辛茹苦撫養幼小的歐陽修。雖然生活極為困窘,鄭氏絲毫不肯放鬆對兒子的教育。沒有錢買筆墨紙張,鄭氏就用荻桿(一種像蘆葦的植物)將字寫在地上,教歐陽修認字、寫字。後來,「畫荻教子」成為一個典故。鄭氏教導歐陽修做人不可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等道理。歐陽修的母親的了不起在於,作為新寡,她沒有哭哭啼啼,度日如年,也沒有逢人便訴單親的不易,丈夫不在,她也要為歐陽修樹立一個男人大丈夫的形象,告訴他父親雖去世,卻曾是一名清廉愛民,品德高尚的好官,要歐陽修以父親為榜樣。歐陽修的父親廉潔奉公,身後沒有留下什麼遺產宅地,歐陽修的母親卻深知丈夫留下最寶貴的是品德,並將它融入育兒的諄諄教誨。

歐陽修將母親的教誨和家規整理成《瀧岡阡表》,並為教導後代努力學習,寫下了《誨學說》。歐陽修在散文和詩作方面的成就很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也有所成就,官至翰林學士,領導北宋變法運動。沒有母親的傾心付出,他不可能成為一代文豪和政治家。後來,因為耿直不阿的性格得罪權貴,他三次被貶,卻能在逆境中苦中作樂,陶冶情操,也離不開母親的賢德教誨。

佘太君——楊門女將 巾幗英雄

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楊家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楊家將之主佘太君更富有傳奇色彩。佘太君自幼習武,成長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頗通將略,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少年時與楊業比武招親,年輕時隨丈夫馳騁疆場。

太宗初年,楊業在攻打遼軍的戰役過程中,孤軍陷人重圍,最終「力戰盡日」,中箭被俘。楊業寧死不屈,絕食三日和兒子楊延玉一起殉國盡忠。楊延昭繼承父志,繼續抗遼,亦多次取得戰功,並駐守邊疆20年,保衛大宋邊境,後病逝。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迎敵被困於絕地。楊家將為保家衛國前仆後繼,楊門最後的男兒也戰死沙場,只剩下寡婦孤女。傳說中,已經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十二寡婦征西,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保衛了大宋江山。

佘太君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太君不是人名,宋時,朝廷為群臣之母專設了封號,刺史以上官員的母親封為縣太君。楊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被稱作太君。這位戎馬生涯的母親以她的衷心報國和勇猛頑強繼承夫志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徐庶的母親——捨身取義 解子難關

徐庶是三國時期的穎州(今河南許昌)人,劉備手下才智兼備的軍師,幫助劉備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才華盡顯。曹操為了將徐庶為己用,想到他是出了名的孝子,便用計,將徐庶的母親騙到了許昌,並偽造徐母書信召喚徐庶。《蜀書.諸葛亮傳》和《蜀書.董和傳》中記載,得知母親被抓,百善孝爲先,徐庶無奈之下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隻身一人前往曹營。自古忠孝難兩全,徐庶為救母親忍痛離開了開明的劉備,內心煎熬。而徐母深知徐庶的為難之處,也痛惜兒子不能為主盡忠,竟選擇了自盡身亡。徐庶不由仰天長歎:「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從此,徐庶身在曹營,卻一言不發,不給曹操出任何計策。徐母用結束生命的方式告訴徐庶,為人忠誠是本分,也是操守,值得用生命去捍衛,在那種進退兩難的境遇中,不忍兒子繼續內心的煎熬也是出於偉大的母愛

孝莊文皇后——忍辱負重 開闢盛世

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以她的智慧一生歷經三朝。為妻,她輔佐皇太極統一天下。為母,她孤注一擲,為福臨贏得天下。皇太極死後,年僅6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孝莊文皇后為了保護兒子,保住兒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給手握兵權的攝政王多爾袞,此後一直教導福臨懂得忍辱負重。順治死後,年僅8歲的小皇帝玄燁即位,為祖母,孝莊文皇后極力與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斡旋,細心教導康熙,要隱忍,不能輕舉妄動。康熙多年後一舉剷除強大勢力的鰲拜集團,開啟了大清帝國的康乾盛世。孝莊皇后經歷喪父,喪子之痛,在殘酷的政治角逐中堅強睿智,輔佐幼君,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青史留名的賢母。

慧能的母親——聖母寒梅 感天動地

據說禪宗六祖慧能之母李梅英40歲才生下惠能。慧能出生的第二天一大早,兩名老和尚登門造訪。二僧說:小孩就叫『慧能』吧!慧者,以法惠濟眾生;能者,能做佛事。」和尚為慧能取名的情節,《壇經》上有明確記載。

李梅英常常帶著幼小的慧能到寺院拜佛。教育慧能對佛要誠心,做人要有仁慈之心,做事要有耐心和恆心。慧能3歲喪父,母親過度悲傷一夜白頭,慧能和母親相依為命,10歲起時,上山打柴為生,贍養母親,從小吃苦耐勞。

慧能不識字,賣柴路上聽到金臺寺和尚念誦《金剛經》而有所悟,於是立志前往廣州黃梅拜見五祖弘忍大師。當時家中連路費都拿不起,慧能母親支持他離家學法修佛。慧能的舅公反對,心意已決的惠能便村口一跪不起,跪到第七天時,電閃雷鳴,隨著一聲炸雷,村口大石頭被劈成兩半。慧能的堅意感動了天地,舅父只好同意他離家學佛。

慧能在佛堂打雜卻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弘忍大師看出了他的悟性,向他傳授佛法,並傳給他衣缽。後來慧能開山傳法,開創南宗禪,在寶林寺說法長達37年,門人把他的話語編為《壇經》,是中國本土唯一的禪宗經典。

李梅英去世後,六祖慧能在龍山安置母親,人們看見龍山之首有兩隻燕子比翼齊飛,直向西天飛去。母愛無私,才有了嶺南樵夫成為中華禪祖的傳奇。

孟陽女——超越血緣的大愛 以德報怨

據《列女傳.母儀.魏芒慈母》記載:周朝時,魏國有位慈母,是孟陽氏的女兒,芒卯的後妻,她生了三個兒子,而芒卯的前妻有五個兒子。繼子們對她充滿敵意,經常出言不遜。她卻視如己出,還勸親生兒子不要和繼子們爭執。一次,繼子中的三子觸犯了魏王的法令,被官府判處死刑。繼母心急如焚早晚奔走去營救他。眾人不解,繼母說:「他們的父親就是怕他們成為孤兒,所以娶我來當繼母。繼母也是人母,若不愛護她的兒女,能稱為『慈』嗎?只愛自己親生的忽視前妻的兒女,能稱為『義』嗎?不慈不義,憑什麼立足於世間呢?他們雖然不喜歡我,但我作為母親,我怎麼敢忘記義理,背棄做母親的職責呢?」

魏安厘王知道了,為這位深明大義的繼母所折服,魏安厘王比較重視庶民的禮教,強調忠孝仁德。他說:「作為繼母,能如此懂得義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原諒她的兒子呢?」當即就赦免了芒卯前妻第三子的罪過,讓他回家。

至此之後,芒卯前妻的五個兒子都深受感動,稱繼母為「再生之母」,從內心裏愛戴她,家和萬事興,芒家八個孩子,都成為了有用的人才。

都說人性是自私的,舐犢情深也出於血濃於水,古今中外繼母對前妻之子苛薄似乎已成為世俗眼光中的尋常,見怪不怪。孟陽女卻以了不起的胸襟,超越了血緣關係,不是親母勝似親母,以慈與義的道德標準為己任,大愛感化了繼子和世人的冷漠心腸。從此繼母不再是狠毒的代名詞,為人性做出了寶貴的善的詮釋,相比一些不負責任只生不養的父母,愛並非親生子女,更為人品高尚,值得後人省思,也值得躋入中華史上最偉大的賢母之列。

結語:母愛是人類永恆的精神支柱,母愛似海深,似陽光普照,似雨露甘甜,母親的關懷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通過母親的無私付出和精心教育,生命得以延續,人性得以美好,道德依此長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祝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