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快制快」守得住嗎?(圖)
北京民眾搶購食物(圖片來源:微博圖片)
【看中國2022年4月27日訊】奧密克戎來勢洶洶,北京週一(4月25日)深夜宣布擴大篩檢,全市12區展開三輪核酸篩檢。中國首都會否重蹈上海覆轍?記者採訪兩名北京市民與兩名專家,瞭解他們在封城陰霾下的看法。
北京市政府週一(4月25日)深夜舉行新聞會宣布擴大核酸檢測,除了朝陽區,週二(26日)開始其他11區也將展開三輪核酸檢測。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稱,「首都疫情防控到了關鍵時刻,全市上下要快字當頭、深查細排、快篩嚴管、嚴防死守」。
徐建和表示,自26日至30日一連五天將對東城、西城、海淀、豐臺、石景山、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經開區11個行政區,全員展開三輪核酸檢測。此前,北京疫情最嚴重的朝陽區已於25日先行展開核酸檢測工作。
此外,北京將暫停所有藝文及體育等大型活動,鼓勵遠距工作、錯峰通勤。北京市衛健委發布通告稱,「五一」假期將至,人員流動將增加傳播風險,呼籲市民近期非必要不出京,倡導就地過節。
封城陰影猶在
北京「嚴防死守」疫情擴大的同時,市民之間瀰漫著一股不安氛圍,各界關注上海「魔幻寫實」的封城疫事會不會在北京重演?住在朝陽區的古先生告訴記者,他認為萬一北京疫情開始嚴重,「類似的高壓防疫模式絕對會在北京出現,再加上今年會有二十大,所以在今年秋天前北京是絕對不能出事的」。
他說,中國當前的清零政策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很多在中國的外籍人士對中國政府的管理制度終於失望,以前他們還覺得中國有些機會,尤其像上海那些地方,但現在連最後一點自由都被侵蝕掉時,他們就覺得不如離開。」
他也認為當前中國的氛圍「很像大躍進時期」,就是要與世界其他國家背道而馳、就是要清零。他說:「中國一切都是聽黨的話,我覺得中國不是沒有可能在北京用更高壓的手段來抑制疫情。」
另一名住在朝陽區的蔡先生則認為,「客觀觀察,樂觀看待政府防疫成效的還是多數。他們覺得把部分社區封控,應該一兩週至兩三週就可以把疫情控制住。」
他告訴記者,北京民眾雖然對已經執行兩年多的清零政策出現了疲態,「但倒是沒有很明顯地質疑政府的整個政策」,居民目前的心態都還好,只是搶菜的風聲一出,多少要備一些菜。
在恐慌與理性之間搶菜
北京週日(4月24日)的超市搶購潮以朝陽區最為顯著,蔡先生說他自己也有去搶物資,「因為難免擔心上海封城且物資缺乏的情況會在北京重演」。
他說:「一開始大家沒想過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會這樣封城。上海封城後,大家也覺得北京確實脫離不了可能性。雖然政府都會說北京肯定不會封城,但大家都會有個‘萬一’的心態。」不過目前北京大部分地區還沒出現象上海一樣,自願幫忙團購的小區「團長」,「大家仍然各忙各自的。」
古先生則告訴記者,這波搶菜潮「最嚴重的情況是發生在週日晚上8點至9點左右,政府呼籲人民不要去搶購,人民立刻去搶購」。儘管出現民生物資搶購潮,目前「情況沒有到太誇張,其實還是理性的囤貨」。
《北京日報》記者25日報導稱,經記者實地走訪超市,目前北京物資供給充足。北京多家超市與生鮮電商平臺也表示,已加強進貨確保供應。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告訴記者,北京市民開始搶購食物,也是因為看到上海一開始聲稱不會封城,後來無預警封城,完全解封至今又遙遙無期。他指出,「中國人民適應政府政策的能力相當不錯,他們知道在習近平的嚴格管控之下,很多事需要自求多福」,人民的適應力雖然對防疫可能是正面的,但也會對心理層面造成負面影響,「一直處在高度緊張,對人的精神健康是很不好的」。
北京正與病毒賽跑
根據北京市衛健委最新通報,北京4月25日共新增33例新冠本土病例,其中包含1例無症狀感染者。北京全市16區已有8區通報本土確診病例,目前共1個高風險地區,6個中風險地區。
《北京日報》報導,自4月22日當地疫情爆發至今,北京已累計72宗本土確診病例,朝陽區就佔了46例。北京市委書記、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蔡奇日前稱,「朝陽區是當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繼朝陽區後,北京宣布再擴大其他區的核酸篩檢。許多中國網民認為北京此次防疫反應迅速,在微博留言稱:「首都的疫情保障反應速度沒得說」、「這個抗疫還是北京速度」。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告訴記者,北京擴大展開核酸檢測,「就是意識到北京可能已經有很多病例了,這是根據中國國內與國際上的經驗。」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副教授陳希則認為,這反應了北京正在吸取上海的教訓。他指出,北京上週末的確診病例數字與上海3月初情況類似,「然而上海等了10天才收緊公共衛生措施,最終在3月28日實施封鎖。北京這次宣布的三輪大規模檢測似乎反應更迅速。」
陳希警告,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疫情爆發和隨之而來的防疫限制,「可能比中國其他地區的爆髮帶來更多的社會和政治緊張」。他說,恐慌和囤積將加劇資源分配的短缺和不公平,為了避免重蹈上海覆轍,北京應優先考慮確保日常必需品供應順暢,若像上海一樣出現「缺糧缺菜」問題,將削弱公眾對當局的信心和配合防疫意願。
紀駿輝提醒,收緊防疫限制措施在社會與經濟層面都將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會跟中國想提高GDP的目標相牴觸」。他認為,奧密克戎給清零帶來非常大的挑戰跟兩難,若中國決策者決定嚴格管控,疫情只會沒完沒了。
上海再通報52確診死亡病例
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通報,中國25日新增1萬7724例本土病例,其中1萬5816例為無症狀感染者。同時新增52例死亡病例,且全部都集中在上海。
上海市衛健委通報稱,這52名死亡病患平均年齡83.1歲,最小年齡33歲,最大年齡100歲,皆合併有多臟器基礎疾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丹丹26日通告指出,上海本輪疫情的本土死亡病例已累計190例,最小33歲,70歲以上佔86.32%。2021年,中國全年僅通報2例新冠死亡病例。同日,上海市衛健委通報上海25日新增1萬6980例,其中1萬5319例為無症狀感染者。
至今,中國仍在堅持「動態清零」政策,這將耗費多少成本?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希指出,這取決於中國花多長時間緩解病毒傳播情況,以及如何把握這些時間準備重新開放。「如果中國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清零,或者如果中國浪費了這個重要的時間窗口(導致更頻繁的封鎖),整體成本可能會大大增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