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生的覺醒 都會經歷3個時期(圖)

 2022-03-24 15:0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你對別人的好和善意,最後成全的都會是你自己。
你對別人的好和善意,最後成全的都會是你自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人生就是一場覺醒的過程。人生在世,往往會被外相迷惑,困於成敗,迷於名利,陷於得失。

所謂覺醒,就是打破外在虛相,提升內在境界。從而回歸本真,領悟自然大道。

覺醒的程度不同,達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命運也會不同。

人生有三次覺醒,分別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01】見自己:認識侷限 開始反省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無知,是愚昧的。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發現自身侷限,不斷自我反省,從而突破小我,走向覺醒。

王羲之年輕時有這樣一段經歷。

他在書法上很有天賦,但是很長時間沒有進步。

有一日,他無意中看到了,東漢書法家張芝的作品。發現張芝寫的字,透著沉穩平靜之氣,才發現自己練習時,總是心浮氣躁,急於求成。

於是一改前非,精神境界提升了,書法也開始日益精進。最後,終成一代大家。

【02】見天地:瞭解大道 順應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天地的廣闊,自然道法的玄妙,就會一意孤行,做出違背常理,偏離大道的事,最終讓自己陷入困境。

曾國潘剛入朝為官時,有些自以為是,說話直來直去,做事橫衝直撞,得罪了不少人。

以至於他帶兵打仗時,部下都投奔別處,幾次戰敗,沒有人願意支援,被皇帝以守喪的名義,打發回了老家。

後來,他讀到「不知常,妄作凶」。才真正認識自身的渺小,頓悟大道的存在。

再次為官時,他變得謙虛低調,為人處世外圓內方,做出了一番事業。

曾國潘說:「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

專注當下,順應自然,不被雜念牽絆,不為未來擔憂,不因過去悔恨,才是最高明的活法。

人生之事,總是難以預測,與其執著改變,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收穫內心的平靜,從而生起智慧。

【03】見眾生:理解他人 心存善念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說:「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聖賢之人,擅長發現每個人的優點,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對待別人沒有分別心,總是一視同仁。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無我的狀態。

真正開悟覺醒的人,都明白外在都是假象,人生就是一場,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經歷。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理解他人,就是原諒自己,善待別人,就是度化自己。

每個人的覺醒,本質上,都會經歷這三個時期。

開始,看見自己,學習反省;然後,看見天地,懂得敬畏;最終,看見眾生,了悟真理。

責任編輯: wendy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