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震旦國第一奇山(組圖)
黃山為何說黃山與楊貴妃的愛情牽連甚深?
黃山,位於今安徽省南部、長江以南的黃山市境內。(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安徽省的黃山,原名黟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錄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相」遺產,除此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黃山的評價是:「黃山是『震旦國裡第一奇山』」,可見屬於世界遺產的黃山果真非同一般。此外,黃山還被視為與唐明皇李隆基及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牽連甚深。
不過,在歷史文獻記載中,最早記述黃山的一句,正是:「震旦國裡第一奇山」。由於「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因此眾人相信這句話是出自古印度來中國的僧人之口。不過,為甚麼黃山在修行人的眼裡是「震旦國裡第一奇山」?一起來認識這一座名山吧!
黃山位於古徽州,今安徽省南部、長江以南的黃山市境內。黃山腳下有一個縣就叫黟縣,這就是黃山為何曾稱為黟山。黟,雖然讀音為「衣」,但黃山人至今把「黟縣」叫作「黑多縣」,這好像在給人們傳遞一個信息:黃山「黑多」。
黟山改黃山,是源自於唐明皇李隆基。
據悉唐朝天寶年間,有人上報唐明皇一本書:《周書記異》。書中說:華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丞相容成子、浮丘公的陪同下,來到了黟山煉丹。軒轅黃帝在黃山採藥煉丹,丹煉成後軒轅帝將丹吞入腹中,這時黃帝的皮膚出現了裂紋、渾身搔癢的症狀,於是黃帝就到黃山的溫泉中浸泡。浸泡七天後,黃帝的頭髮變黑,身上的裂紋皺皮也全部褪去:黃帝返老還童了。這時忽聽天空鼓樂響起,一條白龍緩緩飛來,落在黃帝面前。黃帝整好衣冠,和容成子、浮丘公上了龍背,白龍駕雲而去,在場的眾人眼巴巴看著黃帝乘龍飛升、羽化成仙、得道升天了。
唐明皇得知黃帝在黟山羽化成仙的故事後龍心大悅,隨即於天寶六年(747)6月17日下了一道聖旨:以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為名,將黟山改名黃山。所以黃山就有了眾多體現軒轅黃帝乘龍飛升的峰名,如軒轅峰、容成峰、浮丘峰、青鸞峰、煉丹峰、上升峰、飛龍峰、望仙峰等等,在黃山72峰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峰名,是和黃帝羽化成仙直接有聯繫的。
由於唐明皇給黟山改名,使得黃山名聲大震,唐明皇和楊貴妃也就和黃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代代流傳,這無疑得益於白居易的《長恨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般認為「海上仙山」指的是蓬萊,但白居易的「海上仙山」,更像是寫的黃山。
因為黃山叫黃海,黃山雲海中的仙山就是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黃山三大主峰。天都峰下有蓬萊三島,蓬萊三島命名,即是來源於「楊貴妃芳魂下天都」的傳說,表現的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敘述的,唐明皇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夫妻緣故事。
黃山景致(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史料記載,由於唐明皇心在楊貴妃,荒廢朝政,引發了安史之亂,唐明皇攜楊貴妃只好逃往蜀地。當車行至馬嵬坡的時候,由於眾臣力諫殺掉楊貴妃,唐明皇無奈賜死愛妃楊玉環。楊玉環死後,芳魂悠悠蕩蕩來到了黃山天都峰下的蓬萊三島。唐明皇在道士的幫助下,得知貴妃芳魂落在了黃山,很快就一命歸天,也來到了黃山,和楊貴妃在蓬萊三島又過上了恩愛夫妻生活。唐明皇、楊貴妃以一代帝王、皇妃的角色,活生生演繹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文化。我們發現,除了蓬萊三島,黃山後海的連理松、白鵝峰、白鵝嶺的命名,同樣是體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就是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黃山文化的一條主題線。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和黃山有不解之緣。李白53歲那年來到黃山:會汪倫,訪仙人,求白鵝,酒後還在桃花溪大吼三聲,留下了一塊「醉石」。除了桃花溪醉石,蓬萊三島的傳說故事,後海的白鵝嶺、夢筆生花、連理松等景點,也都有著詩人李白和白居易《長恨歌》的影子。
歷史上另一個奠定黃山文化的是普門和尚。明代高僧普門,號雲亭,原為五臺山和尚。有一次普門在讀經書的時候,像做夢一樣在似睡非睡狀態下,看到了一座飄飄渺渺的仙山,於是他就雲遊各地,尋找夢中的仙山。兩年後普門雲遊到黃山腳下,不顧眾人勸阻,冒著大雪登上了黃山。普門驚奇的發現,黃山就是他夢中看到的仙山,於是普門就留在了黃山。普門在黃山一呆就是三十一年,直至生命的最後坐化於後海清涼峰。黃山最重要的幾處人文景點,溫泉區的慈光寺,玉屏峰文殊院,光明頂大悲院等,都是普門和尚一手創建的,所以普門也就成了黃山的開山祖師。
所以我們看到,是華夏「人文初祖」軒轅帝,唐明皇李隆基、皇妃楊玉環;大詩人李白,詩仙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明代高僧普門成就了黃山,奠定了黃山歷史文化。就是說帝王、夫妻緣、詩、佛法修煉,成了黃山歷史文化的關鍵詞,成就了一座海上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