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前奏曲 中國兩會 難掩內政外交挑戰(圖)
北京兩會(圖片來源:Kevin Frayer)
【看中國2022年3月15日訊】中國今年為期一週的「兩會」—政協和人大會議分別於週四(3月10日)、週五(3月11日)在北京閉幕。這場政治大戲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秋天登場的「中共20大」前醞釀他的第三任期。為避免橫生枝節,本屆兩會不僅時間短,也比往年低調,但從部分代表提出「允許30歲以上未婚女性生一胎」,還有「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等奇葩提案看來,不僅國際地緣政治的緊張情勢,而且中國境內自爆發徐州八孩案「鐵鏈女」以來的民怨、疫情防控、經濟走緩、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壓力都對中共的維穩和統治正當性持續帶來挑戰。
儘管中國當局的新冠疫情防控得宜,今年人大政協兩會仍維持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第三年的「縮短版」議程,從兩週縮短為約一週,被香港《明報》稱為史上「最短兩會」。
兩會低調過場避免20大前「搶戲」
兩會不僅議程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人分別只出席過三場代表團的分組討論,多場例行性記者會也遭取消,甚至各省市代表團的分組討論也未開放媒體採訪。
《明報》分析,「縮短版」議程不僅為了防疫,也因為今年是中共即將召開20大的政治敏感年,官方不希望兩會出任何差錯而轉移焦點「搶戲」。當然,領導人年紀漸長,會期太長也可能讓他們不勝負荷。
兩會行禮如儀,看在境內外媒體眼中,已失去過往「中國觀察窗口」的價值而更顯枯燥,但會中高達487件的人大代表議案以及近六千件的政協提案,卻多次成為微博熱搜話題。
第三孩免學費政協「催生」奇葩提案多
「熱搜第一」者為政協委員提議的「第三孩免費上幼兒園」,以提升民眾生育第三胎的意願,但此提案引來不少網民吐槽,說:「第一胎都生不起了,哪來二、三胎呢?」
其他與生育有關的「奇葩提案」還有「強制男性陪同休產假一個月」、「開放30歲以上單身女性可生育一胎」等,也都成為微博熱搜話題,尤其後者更遭網民質疑是變相鼓勵婚外情。
位於臺北的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陶儀芬認為,讓人眼花繚亂的催生提案無疑跟中國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凸顯出的嚴峻情勢有關。2021年中國人口淨增長僅48萬人,出生率創下歷史新低,且60歲以上人口已逼近2.7億人,相當於德、法、英、義4國人口總和。聯合國預測數據更顯示,中國「全球人口第一」的桂冠恐將於2027年拱手讓給印度。
「全球人口第一」地位不保中國恐未富先老
人口萎縮不僅衝擊到中國的勞動力,也將動搖其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地位,而「未富先老」更是中國民眾心中最深的焦慮。然而,催生議案再多,似乎也無法力挽狂瀾。
陶儀芬告訴美國之音:「即使沒有疫情,它(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的勢頭下降,以及習近平在過去這幾年的政治緊縮,其實一般年輕人可能連成家都不太願意,就也不會生小孩啊!當然有很多的提議,但是如果大陸的政策方向沒有大幅度調整的話,我覺得它的效果都很有限吧!」
此外,在習近平推崇德國模式,力促「實體經濟」的號召下,有政協委員提案讓「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也有人呼籲三四線城市推出「倦鳥歸巢」人才回流計畫,鼓勵40歲以上勞工從大城市返鄉,支持鄉村振興和西部大開發,也被視為是反映出中國勞動力失衡、製造業缺工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暫緩「向左轉」官方放緩共同富裕步調
臺北學者陶儀芬還注意到,去年習近平高調提出的「共同富裕」引發劫富濟貧的爭議,今年兩會中,官方似乎避談。她認為,中國經濟今年預期走緩,且對比歐美國家逐步放寬邊境管制,經濟也逐漸復甦,中國卻堅持鎖國清零,在前景不樂觀的態勢下,中共似乎選擇低調應對,並可能把這些「向左轉」的政策先緩一緩。
中國過嚴的防疫政策也是另一個可能的社會亂源。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中國問題分析人士文昭認為,在傳染力超強的奧密克戎變種病毒出現後,中國難以維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且若繼續鎖國,恐須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但他說,今年議程未見任何調整防疫思維的建言,顯見本屆兩會在「穩字當頭」口號下,持續陷入「內卷」的僵化困境。
文昭告訴美國之音:「今年呢,考慮到中國的這個政治鬥爭,氣氛比較詭異。是不是有人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對清零提出質疑,我覺得是這次兩會的一個看點。如果這次場合不能提出的話,那可能要去糾正它阻力會更大。」
兩會現場俄烏戰事幾近「消音」
對內不檢討防疫政策,對外,撼動國際局勢的俄烏戰事,也彷彿不存在兩會的報導裡。中國外長王毅3月7日舉行國際記者會,全程100分鐘內,他接受27次提問,其中僅開放路透社記者問及中國對俄烏戰況的立場,但隨後這段問答則被中國官媒的文字直播直接刪除,彷彿沒提問過。
但最避諱談的,往往也可能是中國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因為現實中,俄烏戰情膠著勢必嚴重衝擊到今年的中國經濟,除了憂心中俄關係緊密可能導致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外溢而殃及中國,在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戰略中,被視為支撐全球供應鏈大動脈的貨運鐵路「中歐班列」,更是直接受到戰火波及。
一帶一路遭戰火衝擊學者:中國GDP增速難保五
位於香港的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一連串外部衝擊,讓已經面臨內需收縮、國內外投資消退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總理李克強宣布的GDP增速5.5%目標,今年更恐難以達標。
許楨說:「總體來講,就是(中國經濟)三頭馬車裡面的這個外貿,尤其是中國過去五年特別強調的一帶一路的戰略,其實眼前遇到的風險可以說是空前的。」
儘管中國面對來自內外部政經局勢的諸多嚴峻挑戰,但位於臺北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分析,美中關係仍是中國對外事務的重中之重。他說,從王毅在3月7日記者會上的用字遣詞或可看出端倪。
當時王毅創造了許多新詞,例如,他將美方高層對中國的表態總結為「四不一無意」。王毅說:「美方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對抗。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四不一無意的表態始終漂浮在空中,遲遲沒有落地。」
王毅「金句」連出凸顯美中角力加劇
王毅批評,美方其實不遺餘力對中國開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競爭,不斷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攻擊挑事。他也質疑,美國「印太戰略」是打著促進地區合作旗幟,實則玩弄地緣博弈的把戲,還用了「五四三二」的新詞彙來形容美國在亞太擺出的陣勢。
臺北學者王信賢認為,這凸顯示王毅有備而來。他說:「五眼聯盟、四邊機制、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收緊雙邊軍事同盟。這個五四三二,我覺得,可以看出準備很久的痕跡。在這個記者會裡頭提了27個問題,最主要的其實應該是放在美中關係。」
在內政力求平穩,外交層面又因為俄烏戰局導致中俄與歐美各國間矛盾的持續激化下,幾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都認為,從兩會這一出「暖場秀」的落幕,到習近平順利在20大續任前,中共將採取守勢,低調應對內外部的局勢變化。
不過,學者也說,當曾經的「老大哥」俄羅斯必因輕起戰端而導致國力衰退,無力再扮演中國與歐美之間的緩衝角色之際,近幾年高調力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習近平,就算想要重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客觀上和西方國家的信任關係也可能很難重建。
(原題目:20大前奏曲 中國兩會「穩」字當頭 卻難掩內政外交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