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竟看見了別人看不到的(圖)
從《小石潭記》談柳宗元眼中的仙境


《晩笑堂竹荘畫傳》柳宗元像(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唐朝詩人柳宗元(773年—819年)有篇遊記,名為《小石潭記》(全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因為「八司馬事件」而被貶至永州期間所創作的《永州八記》這八篇散文之一。據悉,這一篇散文中,涉及了我們一般思維所無法理解的道理。

甚麼意思呢?《小石潭記》這一篇散文所記錄的,除了柳宗元自己在永州閒暇時遊覽所見,還包括了甚麼特殊事件嗎?其實,這裡要談的,是一般人常言的「水至清則無魚」。也就是說:柳宗元看見的,竟然是清澈見底的水裡,自由自在的魚。

小石潭記》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析《小石潭記》

柳宗元所見到的這個小石潭,其實是一般人見不到的,是在無路的地方所存在的。而且是非常美妙的地方。「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是詩人通過伐竹而得。「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詩人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為之高興。這聲音恐怕不是一般的物件所可以奏出的吧。「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一整塊石頭做潭底,如果是人為的景觀,應該是非常的奢華了,但在大自然中,卻很常見。

「水至清則無魚」這一句話,大家都知道這是很常見的道理。正因為水太清澈了,而魚類會因為沒有營養而無法生存。可是,在這裡卻呈現另外一種景象。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非常奇妙的是,這裡只有魚類,並無其它,就如同是懸在空中一樣,它們又是怎麼生存的呢?

魚類可以生存,人類為甚麼不能存在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詩人感覺此地過分的清冷,而不得不趕緊離開。其實這個道理蘇東坡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也有提過:「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東坡為甚麼會認為嫦娥待的地方寒冷呢?道理其實是一樣的,高境界有高境界的標準,達不到標準是無法在那裡生存的。

柳宗元無法待在小石潭附近,是因為那裡是乾淨的、純潔美好的,就像是人世間的魚無法在清水中生存一樣。

將柳宗元所去的地方,說成是仙境是有道理的。因為那裡並非人類可以生存的,是美好的境界。前段時間有文章記載自己看到的神仙世界,就如柳宗元所描繪的一樣,水都是清澈見底的,透明的。一切都是乾淨美好的。如此看來,的的確確是「仙境」無疑。

本文留言

作者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