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 月 1 日,在河內進行的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12強賽第八輪比賽中,中國隊以1比3負於越南隊。(圖片來源:NHAC NGUYE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2月7日訊】我也想跟風談論一下國足,不過我倒是想為它說幾句「公道話」。
下坡路當然走得容易
虎年新春,陪伴中國人民的,除了讓人連罵的慾望都沒有了的春晚,讓無數中國年輕中產發出外賓式驚詫的「徐州八孩鐵鏈媽媽事件」,就是國足帶來的新一輪「驚喜「了。2月1日正月初一晚,中國男足1比3負於越南隊,上一次輸給這個仍然被中國人習慣性當作「東南亞魚腩」的對手,還是在遙遠的1959年。這麼多年過去,國足彷彿已經成了中國人民固定的調侃對象和安全的情緒宣泄標的,大家嘴上都說這不過是中國男足的又一次「穩定發揮」而已。
其實這樣說,實在是太給現在的中國足球面子了。中國人心裏其實也清楚現在這支國足,和20年前那支同樣被人整天辱罵的國足之間的差距。這幾天牆內網路被前國腳范志毅的一張採訪截圖刷屏,這位曾參加2002年世界盃,榮獲過亞洲足球先生榮譽的「上海足球之神」,在2013年曾經吐槽過中國足協的混亂管理。「再這樣下去,就要輸越南了」,可謂一語成讖。世紀初的中國男足,跟日韓還能有希望取勝,跟中東諸強算是勢均力敵。在國內至少還發展出火爆一時的俱樂部市場,打進世界盃決賽圈——雖然過程有點水分,成績也比較難堪。但到了中國已經號稱「平視世界」的今天,國足的成績卻屢次打「偉大復興」的臉,成績越來越差,排名屢創新低,市場也日趨低迷,中國男足這20年的走向跟中國的GDP和軍艦數量完全相反。當年一代球迷熱血沸騰支持起來的球市,也早已一片蕭瑟。時至今日,對於非鐵桿球迷的中國人而言,能叫得出名字的球星,一般都還是20年前打進世界盃的那屆國足的成員。中國男足這些年就像最近某部電影裡的一句經典台詞,「下坡路嘛,當然走得容易」。不過值得安慰的倒是,現在的人均GDP排名終於比中國國足高了那麼一點點,雖然領先也不多。
據說已經非常自信的中國人的確是不太再注意中國足球了,畢竟我們奧運金牌數量幾乎能領先全世界了。很多人又問出了「中國女足那麼厲害,男的怎麼就是不行」的兩性終極大戰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本身已經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中國女足在90年代利用舉國體制「卷」出來的那點成績,面對歐美日各國女權高漲、女足職業化大發展,也早已被衝到慘不忍睹,失敗記錄也可謂是「誰說女子不如男」。而有一些國師則自我安慰說什麼,「美中不足」,美國和中國作為超級大國都玩不好足球,只有一堆歐洲沒落老貴族和南美窮鬼才玩。這個聽聽就算了吧,美國人確實一般玩「美式足球」橄欖球,但soccer英式足球的排名也在全世界前20,近幾屆世界盃都能穩進十六強。提出這種說法的野生國師還正是幾個月前說全國停電是一盤大棋的那位,只能說國師叼盤界也是有業務素質門檻的…
說一千道一萬,中國足球確實不行,跟很多人眼中這幾十年中國的「國運」似乎背道而馳。中國這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基本都可以歸納到「破除體制障礙」「擴大對外開放」「燃燒人口紅利」三大基礎上。那麼為什麼偏偏就沒能照顧到國人長期關注,據說領導還十分重視的「世界第一運動」足球呢?
回望歷史:半途而廢的職業化改革
中國的足球職業化改革起步自90年代。在此之前,「舉國模式」框架下的各省市專業隊已經被證明不再適合現代足球的發展。這裡我們多提一嘴,職業化之前的中國足球,其實也並不是很多野生國師幻想的如跳水體操舉重一般封閉式的「體工大隊」模式。作為強對抗的集體項目,足球天然地具有群眾性。尤其在現代足球運動的發源地歐洲,這項運動與現代工業緊密聯繫,許多我們熟悉的歐洲豪門俱樂部都脫胎於工廠工人的聯誼俱樂部。在近代歷史上,足球作為工人階級串聯動員的載體,在歐洲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中共統治下,各地方和行業體協的專業足球隊,其人員選拔、日常訓練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托於國有工廠和軍隊的業餘隊。那個時代的所謂「主人翁階級」的生活條件雖然相對於西方是非常惡劣的,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卻算是有充分閑暇的階層。現在被所有關心國足的人掛在嘴邊的所謂「青訓體系」在當時是事實存在的,那時候中國實際上還能擁有規模較穩定的足球人口。考慮到當時亞洲其他國家的職業化也沒怎麼發展,中國足球依靠這個基礎,雖然成績起伏不定,但還能經常交出一些亮眼的成績。
現在看看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的時間點:1993年。這場改革其實並不是攻擊它或肯定它的人所謂的「放棄舉國體制轉向自由市場」,而是幾乎同時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附帶產品。被推向市場、被迫甩掉各類社會職能並裁掉大批員工的國有企業無法再支持傳統的群眾體育,依附其上的專業隊只能被一起推向市場。由於彼時中國經濟尚不發達,這些俱樂部很多是由各地政府「攤派」給當地效益較好的企業,或由某些企業出於廣告宣傳或是老闆個人喜好而出資贊助的,並沒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
市場化的初期,隨著教練球員開始自由流動、外援引進的放開,資本湧入帶來宣傳推廣、賽事運營方面的鳥槍換炮,藉著原先群眾+專業體系積攢的球員和教練隊伍老底,足球一下子變得好看了。許多城市的足球隊成為當地市民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四川全興等。彼時一有比賽便是全城盛事,大多數中國人見過的最狂熱的體育比賽場面都在那個時期,現在中國人還記得的國足明星也大多是那個時期聯賽中湧現的。回頭看整個90年代,中國足球總體上呈現上升態勢,曾奪得亞洲盃亞軍,世界排名一度上升至39名。這輪足球熱潮的頂點,便是中國隊幸運地衝進了2002年世界盃的決賽圈。
但回頭看當時,這卻不是輝煌的開始,而是輝煌的結束。中國足球的本次熱潮,就像90年代的那一波經濟大發展一樣,是混亂中的野蠻生長。事實上一方面群眾基礎隨著國有企業大院社會的解體消失,另一方面市場化機制還沒健全,這種繁榮的基礎是極其脆弱且隱患重重的。俱樂部架構的不穩定造成經常因為老闆的問題干擾球隊正常運作,而假球、地下賭球又嚴重破壞了市場和球迷熱情。2002年世界盃中國隊小組賽的小組賽挂零一週遊,預示了此後球市蕭條、假球橫行的十年。
「他」一重視就完蛋:曇花一現的地產足球時代
足協可能是中國被罵最多,也是罵它最安全的政府部門了,因為它看起來權力很大,可以做足夠的壞事。但實際上又十分無能,幹不成什麼好事。根據國際足聯的架構,中國足協本來應是一個「群眾組織」。但在中國的體制內,他必須是一個政府部門,這造成了它的尷尬屬性:它一方面相當於體育總局的一個下屬機構,掌握聯賽管理的實權。但因為它又要「裝作只是個協會」,其實際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這使得它雖然掌握著球隊的生殺大權,但卻不得不看球隊背後的贊助商、地方政府的臉色。它號稱是發展足球事業的主導者,卻又沒有資源去撬動教育、就業、社會福利方面的政府和民間資源。它事實上只能管聯賽運營、國足人選之類小事,資本、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某些至高者的利益、偏好乃至一時的心血來潮,都影響著它的行動。指望它去擴展足球人口、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那實在是勉為其難。
90年代野蠻生長時期,職業聯賽為地方政績服務、為贊助商利益服務乃至為博彩集團服務,造成假球橫行。而在中國足球步入低谷之後,這種情況不僅沒有改變,還在更高層意志的親自部署、親自指揮之下,上演了一出更宏大和荒唐的鬧劇。
大家都知道,我們親愛的總加速師非常熱愛足球。據說他還希望中國能夠主辦世界盃,中國隊拿到世界盃冠軍。在他老人家的親自關愛之下,全國中小學都開足球課,各地紛紛建足球場,之前被詬病幾十年的「沒地方踢球你還想培養球星?」狀況終於有望解決。按道理說,假以時日,虛心學習歐洲和日韓經驗,輔以成熟的海外交流機制,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足球翻身並不是不可能的。
不過總加速師這個人大家都是知道的,要面子、不聽勸,又總是彷彿明天就要「我將無我」一樣急躁。他要的不是幾十年後人們感謝他栽樹,而是趕在任期內就刷出成果。他老人家甚至親自上陣,傳授他關於中國隊如何踢球的「秘密心法」。在這種殷切的關懷之下,中國足球史上空前荒唐的一幕:「地產金元足球時代」款款降臨。
2013年開始,沉寂許久的中國職業足球市場突然湧入潮水般的資金。其中領頭的是一眾房地產企業,綠地、綠城、富力、華夏幸福等地產商紛紛殺入足球市場,網際網路新貴如蘇寧、阿里緊隨其後,收購那些在生存邊緣掙扎的球隊,一擲千金為其引進外援。各大城市的足球場再次坐滿了人,彷彿又回到了20年前那個球市火爆的時代。現在媒體上談論足球的不再只有體育記者,財經記者可能還要更多。其中一馬當先的是地產一哥恆大,許老闆用驚人的大手筆重金砸向低迷多時的「華南虎」廣州隊,將廣州恆大打造為自己企業最亮眼的一張名片。整個2010年代,廣州恆大包攬了十屆中超聯賽冠軍中的八屆,並兩奪亞洲俱樂部杯冠軍,贏得世界俱樂部盃賽第四名。這個成績不僅空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也要絕後。
如果說90年代那波繁榮是啤酒上的泡沫,這次則是根本只有泡沫,而且這泡沫還有毒。中超聯賽的球員平均薪酬在2019年達到了100萬美元,是公認的亞洲第一聯賽日本J聯賽的3倍,比肩歐洲五大聯賽的二線球隊水平。既然在國內混混就能拿到高得多的收入,為什麼還要去歐洲俱樂部裡拿低薪坐冷板凳呢?當年國足「黃金一代」都有過效力歐洲俱樂部的經歷,而現在願意出洋的卻越來越少。對於整體實力遜人一籌的亞洲國家來講,對外交流的緊密程度直接決定了水平,相比上百名球員在歐洲各級俱樂部打拼的日本,中國足球「球市上天,成績墊底」倒也不意外了。至於青訓、群眾體育這些要很多年才能見效的事情,早就在一片喧囂中被人遺忘了。
當然,地產商們並不是真正的熱愛踢球,純粹為總加速師聽個響逗他高興,拿到更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而已。隨著房地產業步入寒冬,中國足球的冬天便也隨之到來。在新冠疫情和老闆崩盤的夾擊之下,多家中超俱樂部宣布解散。2020賽季中超冠軍江蘇蘇寧隊在奪冠幾個月後就發不出球員工資,宣布解散。中超的烈火烹油,霎時間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聯賽不過是看個熱鬧,真的要完成總加速師的業績,那還得看國家隊。足協為了備戰奧運會、世界盃,已經把中國的聯賽體系攪黃得差不多了,當然這難不倒總加速師。我們不是有「舉國體制」嘛,把大家像跳水一樣關起來練,再解放一下思想引進一大批外籍歸化球員,不是也能在國家隊層面複製廣州恆大的輝煌了嗎?在這種思路下,2022年世界盃預選賽的整個階段,中國隊的人員安排、佈陣打法都處在莫名其妙的夢遊狀態,終於以大年初一的恥辱失敗,為多年的笑話史續寫了新的篇章。
不過是不得不誠實罷了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這篇文章其實是要為中國足球說一些公道話的。實際上,中國所謂的體育強國,完全是田忌賽馬的結果。如著名足球評論員李承鵬所說,中國的體育投入全都花在養奧運代表隊這個巨型文工團裡那些除了奧運奪牌就不會有人看的項目上了。每年幾百億的投入,與普通人毫無關係,純粹為了奧運會掙個面子。與這些項目相比,中國男足不花納稅人的錢,靠商業化的聯賽用球迷的錢養活自己,還要上繳收入養活乒乓球跳水射擊之類讓中國人「倍感驕傲」的項目。除過那幾年總加速師折騰出來的金元時期,大部分時間中國足球都被球員欠薪、球隊解散、比賽低上座率困擾。以中國人孱弱的國民身體素質,對體育運動的普遍輕視態度,大多數人除了看幾場有流量的比賽,對於各種基層比賽既沒興趣看,更沒興趣參與。群眾基礎加上這點經濟投入,能在這個「世界第一運動裡「玩到全球排名六七十,其實已經算不得丟人了。那些因為別人不玩或者不認真玩才能稱霸世界的女排、乒乓球之類,是完全沒有資格給國足當老師的。
至於足球發展需要的民間自由結社氛圍,市場化體育需要的行政不干預,這些對於中國都是過於奢侈的要求了。我們其實要感謝國足:在中國人努力向世界學習的年代,它踢得不是不能接受,至少能看到進步的希望。而在中國沈迷在「崛起「幻夢裡的年代,它持續地、頑強地、悍然地提醒人們,這國終究是有金錢和權力無法解決、宣傳無法粉飾、終究要大白於天下的東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