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經濟報復、雙邊協議觸礁 中歐關係走向何方?

 2022-02-01 20:5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22年2月1日訊】立陶宛因強化與臺灣關係而遭北京當局經濟報復後,歐盟1月27日宣布,已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提起訴訟。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也表態,若北京不撤銷對歐盟的制裁,歐中投資協議恐難重啟。觀察人士分析,北京對歐盟小國的經濟報復終將反噬,再加上若未積極改善人權,很難期待歐中關係出現大幅度的改善。

立陶宛政府去年同意臺灣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後,北京隨即對其採取一系列的貿易禁令措施,使得去年12月僅約380萬美元的立國商品獲准進入中國港口,比前年同期暴跌超過九成。其中,對中一度出口最高的未鍛造銅鋅合金和杉木等木製品都遭封鎖。

針對立陶宛和中國的經貿爭端,歐盟已一狀告上世貿。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指出,這是審慎評估後的舉措,歐盟認為目前除了尋求WTO解決雙邊爭端之外,別無他法。

對此,位於德國中南部符茲堡市符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Wurzburg)的中國商業與經濟系主任費雪(Doris Fische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是歐洲重要的經濟夥伴,但隨著北京經常將經濟壓迫與政治爭端綁在一起,對歐盟已然構成嚴重挑戰,在此前提下,布魯塞爾在WTO機制下解決爭端是最適合的方式。

費雪說:「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至少可以為這場已經到來的經濟衝突找到解決方案。雖然情況有些困難,不過我認為(歐盟)各國在其外交政策上本就擁有自主權,但歐盟有責任處理貿易糾紛。」

儘管WTO仲裁過程曠日廢時,可能得等上數年才有結果,不過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目前人在臺灣、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費任茨(Zsuzsa Anna Ferenczy)的分析指出,歐盟的強烈回應等同正告北京:對歐盟單一國家的經濟威嚇就是對整個歐盟市場的攻擊。

學者:經濟報復恐惡化歐中關係

在「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成為歐洲第一個以「臺灣」名義成立的代表處後,中歐小國斯洛維尼亞總理揚沙(Janez Jansa)本月中接受印度媒體訪問時也語出驚人地表示,正與臺灣洽談互設代表處。他還說,臺灣應該自行決定與中國的關係。

斯洛維尼亞是否仿效立陶宛,允許臺灣正名,以「臺灣」而非「臺北」為名設立代表處,目前尚未明朗,但揚沙的發言已引發北京的強烈反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19日稱揚沙的言論「危險」,對此「深感震驚並強烈反對」。

而中國企業似乎帶頭報復,根據斯洛維尼亞新聞社(Slovenian Press Agency)報導,斯洛維尼亞-中國商業委員會(Slovenia -Chinese Business Council)表示,中國合作夥伴已「終止合同、並退出已達成的投資協議」,讓斯洛維尼亞商業團體擔心,他們可能步上立陶宛後塵。

對此,長期關注歐中關係的斯洛伐克智庫「中歐亞洲研究中心」(CEIAS)執行長師馬傑(Matej Šimalčík)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儘管揚沙的行事風格充滿爭議,但這無疑釋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那就是,即便立陶宛遭到北京施壓,但歐洲其他國家卻未因此卻步,放棄跟臺灣建立聯繫,相反地,北京對歐盟國家採取經濟制裁的行徑反將使其離歐洲愈來愈遠。

師馬傑說:「即使(歐盟)小國受到中國的強烈反彈,導致他們可能遭受短期衝擊。不過長遠來說,中國施以像這樣的制裁手段,將損害其在歐洲的聲譽,讓歐洲國家制定更多(反脅迫)政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中國終將適得其反。」

「16+1」料持續遭冷落

立陶宛在允許「臺灣代表處」成立之前,已於去年3月退出簡稱「17+1」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CC)多邊機制,讓北京大為光火。

「17+1」是中國為推廣「一帶一路」自2012年所提出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計畫,不過,在立陶宛基於無法從中獲益而選擇退出後,只剩「16+1」。

觀察人士指出,立陶宛退出後還呼籲歐盟其他國家跟進,目前傳出,捷克新任政府可能仿效立陶宛,退出「16+1」。對此,師馬傑指出,自「16+1」成立以來,中東歐國家不僅未看到任何來自中國的重大投資案,對中國還產生貿易逆差,因此,他們已不將中國視為重要的經濟夥伴,也將持續冷落「16+1」,雖然不會立即退出此一機制。

中歐亞洲研究中心的師馬傑說:「中東歐已出現對中國的疲乏,這也是現在這些國家視臺灣為發展東亞經濟關係的另類選擇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其他國家不太可能很快退出‘16+1’。比較可能的作法是,他們將降低參與度,向中國表明這個平臺對他們並不重要,因為它未做到所承諾的期待。部分國家在上次峰會時已經比較消極,不派總統或總理參加,只派一般級別的部長參加,以降低平臺的重要性。」

柏林迎新局 對中動向受矚目

相較於立陶宛及斯洛維尼亞等中東歐國家的抗中強硬路線,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對中國則採取務實路線,執政長達16年的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因此被外界批評在新疆人權、香港及臺灣問題上沉默,僅注重德國的經濟利益。

但默克爾去年12月下臺後,德國新任政府的外交政策一反默克爾的「務實外交」,力推「價值觀外交」。德國史上首位女性外長貝爾博客(Annalena Baerbock)先前在接受德媒訪問時還批評中國勒索歐洲。外界認為,未來德中關係可能隨著新政府上臺而有所轉變。

不過,德國符茲堡大學的費雪認為,德國新政府也許在對華論述上與前任政府略有差異,但整體而言,改變幅度不會太大。

費雪說:「由於前任和現任外交部長所屬的政黨也在聯合政府當中,所以就本質而言,我看不到(對華)態度會出現很大的變化。德國不反對在經濟上與中國合作,但通常明確反對某些人權問題,也強調歐盟的團結。」

歐中協議難解凍

雖然柏林當局可能持續與北京維持經濟合作關係,不過先前默克爾大力支持的《歐中全面投資協議》(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已於去年5月遭擱置至今。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1月19日以歐盟輪值主席元首身份向歐洲議會發表談話時強調,若中國不撤銷對歐盟的制裁,歐中協議就不可能重啟,他也將持續捍衛歐盟禁止使用強迫勞動生產產品的禁令。

歐盟去年3月對被控侵害新疆人權的4名中國官員和1個實體進行制裁,而北京也不甘示弱,宣布制裁10名歐盟相關人員及4個實體入境中國。

對此,位於英國中部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的國際政治學教授、同時也是《中國崛起?研究中國的全球力量 》(China Risen? Studying Chinese Global Power)一書的作者布萊斯林(Shaun Breslin)表示,看不出雙方有解除制裁的跡象,因此歐中協議近期恐難解凍。

布萊斯林告訴美國之音:「在中方持續制裁有權批准歐中協議的歐盟議員的同時,很難看出,中國要如何重啟並真正落實協議。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認為我們會看到兩個層面,一個是(歐中)領導高層在外交大局上的互相持續冷漠,另外一個則是雙方嘗試在台面下互相協調。」

位於臺北的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範則認為,歐洲議會去年壓倒性通過凍結歐中協議,顯示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乃至於整體歐盟社會高漲的反中情緒,若中國持續漠視公民自由及人權,歐中關係可能加劇緊張。

丁樹範告訴美國之音:「不管是人權或者是對於國內的控制,習近平不可能改變自己過去的做法,所以我覺得這個部分還是會持續受到西方、西歐社會民間團體強烈的批判,對行政部門也會構成一個比較大的壓力,總體來講,我個人不認為在今年,中國跟歐洲的關係會有什麼樣的改善。」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