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允許個人破產?分析:門面撐不住了(圖)


航拍下的深圳市區(圖片來源:Ruby Tang/看中國)

【看中國2022年1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何佳慧綜合報導)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閉幕,「試點個人破產訴訟」寫入了工作報告之中。疫情重創中國經濟之際,這個經濟大省為何提「個人破產」?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網台節目分析此事,認為凸顯中國民營經濟壓力山大,當局死撐也撐不住門面。他提醒大家應及早認清形勢,以免今後付出更大代價。

個人破產寫入廣東省人大工作報告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日前在廣州閉幕。《明報》報導,會議高票通過《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省法院和省檢察院工作報告,稱「深圳中院成功審結全國首例個人破產重整案、個人破產和解案、個人破產清算案,為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提供試點樣本」。

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個人破產條例》,2021年3月1日正式實行,同年11月8日裁定首名債務人破產。

劉銳紹在網台節目中分析此事,認為值得香港人關心。他說,過去在中國內地,個人無法「破產」,公司破產也要看類型。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或大型民營企業,出問題是不可以破產的,「因為破產的連鎖效應非常大」。譬如中國三大融資機構之一早前出事,官方不讓其破產,甚至出錢買下其虧本部份,正是因為背後涉及大量融資、貸款,一旦破產骨牌效應非常嚴重。

就算是民間企業,當局可罰就罰,但如果民營企業影響力大,當局同樣「不讓你死」,「所以『破產』在國內是敏感問題,有很多政治連鎖關係要考慮」,他說。

如今為何官方允許「個人破產」?劉銳紹說,表面上,從經濟管理上是向前邁進了。但實際上,不讓個人、企業或國有企業破產,只是讓債務不斷滾存下去,到最後只是表面風光。同時,就算撐住門面,但實際上已破產或運作不下去,想翻身重組也不行,以前的債務還是要承擔下去。

深圳出現「中國首個破產人」

去年11月8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無力償還140萬人民幣(下同)債務的呼勇(化名)破產,讓這名深圳單親媽媽成為中國首個「破產人」。深圳衛視報道稱,呼勇5年前在深圳一個商場經營教育培訓機構。後來商場倒閉,拖累培訓機構關門,呼勇因此負債480餘萬元。2018年,呼勇賣掉唯一住房,實際所得的260萬元全部用於還債,如今她只剩下每月約5千元收入,無力償還餘下債務。破產之後,她進入為期3年的「免責考察期」,需每月登記申報收支和財政狀況,收入扣除必要開支後全用於還債,免責考察期過後可免去剩餘債務。

劉銳紹說,深圳准許個人破產是地方行為;如今廣東省人大也提「個人破產」,由此反映中國經濟處於何種狀況,可想而知。而廣東屬財政收入第一大省,「民營經濟非常發達,而且廣東是經濟大省,國家投資在廣東的比例是不高的,民營企業和外資合作,是廣東經濟增長最主要的部份。」

對於容許個人破產,廣東省人大代表、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濤稱是「為『誠信而不幸』的創業者提供了『東山再起』的制度場景。」劉銳紹說,官方沒說的是,現在連個體、民營經濟和中小型企業受到的壓力其實很大,「已不能死撐,只能讓其破產。」他呼籲應清醒和及早看到這個問題,就不需要承受了一定痛苦才允許這樣做,「大家付出的代價就不需要這麼大。」

企業倒閉潮、房屋斷供潮連爆

中國經濟遭到武漢肺炎疫情的重創,民眾收入大幅下降內需不振,企業更出現倒閉潮。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南華早報》日前報導,2021年頭11個月,中國有43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是同期新開業企業數字3倍多;估計全年註銷的中小企業數量很可能超過去年的445萬家,創歷史新高,幾乎是2019年的2倍、2018年的約10倍。報道又指,中小企業堪稱中國經濟支柱,佔中國稅收的一半、GDP的60%和城鎮就業的80%,倒閉潮恐拖累GDP增長。

除了民營企業,中國個人也面臨財政危機。2022新年剛過,中國房地產傳來噩耗,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韓復齡披露「斷供潮」已來襲,有20萬名房主因棄房斷供遭到四大銀行起訴。阿里巴巴法拍屋網站顯示已有172萬套房屋進入司法拍賣。

美國時政評論人秦鵬分析,是否進一步引入個人破產法,牽扯到中共政府的房地產業發展的目標取向。「有了個人破產法,主動斷供的人就會更多,而相應的來說,中共最關心的GDP、以國有資本為主的銀行業、地方政府等等就都會出問題。」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