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禁煤炭出口恐衝擊中國經濟
【看中國2022年1月7日訊】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印尼為保障國內供給,1月禁止煤炭出口,引發各界擔憂全球煤價恐飆漲,而其最大的客戶中國也恐受到衝擊,再現缺電危機。不過,觀察人士認為,目前中國煤炭產能過剩,多數工廠也進入生產淡季,用電量減緩,因此,中國發電所需的煤炭量受到印尼出口禁令的衝擊應該有限,尤其北京也可能為達減碳目標再度實施限電,但整體而言,煤價飆漲仍不利於中國經濟復甦。
印尼去年底的煤炭庫存出現短缺,因此,為了確保提供給國內電廠的燃煤供應無虞,印尼煤礦局祭出緊急禁令,自2022年元旦起暫停煤炭出口1個月,市場預估約減少近4000萬噸的煤炭出口。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表示,煤礦及液態天然氣業者必須優先滿足國內需求,確保能源安全後才能出口至其他國家。
根據印尼於2018年公布的「國內市場義務」 (DMO)政策,當地煤礦企業必須供應25%的年產量給印尼國家電力公司 (Perusahaan Listrik Negara),而且收購價格上限不能超過每噸 70 美元,約市價的一半,目前,各煤礦企業的供應量都未達政府標準。
儘管印尼國家電力公司1月4日獲得額外750萬噸煤炭,但原定1月5日召開的禁令評估審查會被推遲,意味著出口禁令短期內不可能放寬或解禁,這讓印尼的主要燃煤進口國陷入能源供應恐吃緊的擔憂中。日本駐雅加達大使館近日就敦促印尼能源部撤銷此禁令,因為該禁令將對日本經濟以及民眾生活帶來嚴重衝擊。
根據國際能源研究公司Kpler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四國,一共獲得了73%的印尼出口煤炭。而印尼也是中國最大的煤炭供應國,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去年前11個月,中國總計進口煤炭近3億噸,其中約1.7億噸來自印尼,佔比達61%。
由於中國部分省份自去年中旬陸續出現「拉閘缺電」危機,再加上,中澳關係生惡後,北京暫停自澳大利亞進口煤炭,轉而提高對印尼和俄羅斯的煤炭的依賴度。因此,印尼一宣布煤炭禁令後,部分市場人士擔憂,中國能源危機可能加劇。
印尼煤炭禁令對中國衝擊有限
不過,位於臺北的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陶儀芬認為,印尼的煤炭禁令對於中國的燃煤供電不至有太大衝擊。
陶儀芬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絕大多數的煤靠自己生產,只有不到10%是進口,中國用來發電的煤裡面,大概6%左右是印尼生產的。現在它已經進入生產的淡季,再加上一月底過年,(工廠)通常會停工,所以中國本身的用電需求在減少,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旅居德國的科技及水利專家王維洛也說,中國於去年秋季限電限產後,已要求煤企加大產能,因此向印尼進口的煤量即便減少,中國也不會再鬧電荒。
王維洛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煤炭生產能力最高曾經達到過50億噸,由於國家發改委的限產命令,才使得很多煤礦(商)不能發揮它的生產能力,而處於過剩的狀態。只要能夠發揮國內的煤炭生產能力,中國的煤炭產量是很快上去。今年9月份到現在,因為煤價上去了、電價上去了,你就沒有看見缺電的現象。」
不過,王維洛說,印尼若拉長實施煤炭禁令的時間,將導致煤價因供給減少而居高不下,這將讓中國偏遠地區的低收入戶日子很難過。
王維洛說:「如果印尼(長期)限製出口的話,那麼中國儘管煤價下去了,但是,提供給偏遠地區的煤炭價格還會處在高位,那麼對收入比較低弱的這些民生的影響,那將是很大的。」
借禁令反制北京在南中國海的霸權?學者:可能性低
雅加達之所以祭出出口禁令,是憂心用於發電的燃煤供給不足,但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印尼今年計畫生產6.44億噸的煤炭,扣掉國內預估的1.9億噸消費量後,其實還有4.5億噸以上的煤炭可供出口,因此部分人士認為,印尼並不缺煤,而是借由禁令來反制北京近期在南中國海的霸權行徑。
印尼去年(2021年)7月在其專屬經濟區內的納土納群島(Natuna)進行鑽探石油及天然氣作業,不過此群島海域與中國在南中國海所主張的「九段線」邊界重疊,北京不僅提出抗議,還派遣海岸防衛船隻前往該海域,更發函要求印尼停止鑽探作業,導致印尼決定強化在該島的國防安全。
對此,臺灣大學的陶儀芬認為,印尼的煤炭禁令主要是因為收購價偏低使然,跟北京的領海爭議應該無關。
陶儀芬說:「印尼(煤礦公司)供應給國內發電的煤是由國家跟他們收購的,所以價格比國際上的價格要低很多,印尼的煤礦公司寧可把煤賣到國際市場上去,而不願意供給國內發電用,所以才造成國內的短缺,政府才會威脅禁止出口。所以我覺得主要是印尼政府跟這些煤礦公司的談判狀況,倒不應該是因為跟中國的關係。」
位於南臺灣高雄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至潔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印尼透過煤炭出口禁令來報復北京的可能性不大,畢竟禁令並非只針對中國,而是對所有出口國一視同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