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如水,靜水流深,深潭無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真正厲害的人,大多沉默寡言,守拙示弱。而一個淺薄之人,則喜歡用言語來虛張聲勢,誇誇其談。
【01】淺水多先爭
有一句話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
一個人見識越有限,越容易自滿。越愛爭高下的人,越會暴露自己的無能。
宋代有一位名士,自認學識淵博,天下沒人能勝過他。後來,他聽說詩人楊萬里學問比他還大,非常不服,便寫信說,要和他比試。
楊萬里看完信後,並沒有放狠話,只回道:「聽說你家鄉的配鹽幽菽非常有名,請您來時順便捎點來。」
這個名士看完信後愣住了,他從未聽說過這種東西,最後兩手空空地來見楊萬里。
兩人見面後,他不好意思地問:「您信中提到的配鹽幽菽是什麼東西?」
楊萬里聽後,默默拿起一本《韻略》翻開,只見上面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這位名士看了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普普通通的豆豉,他羞愧得無地自容。
有一句俗語說:「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
高山不語,也削減不了它的巍峨;流水不爭,也隱匿不了它的深幽。
有真才實學的人,低調謙遜,不爭風頭。
【02】深水不自辯
有一句古訓寫道:「上水無言,不語大德。」
真正成熟的人,就像水一樣,在遭遇誹謗和誤解時,不會去做無謂的解釋,也不費力去辯駁。
有一天,北宋大儒程頤去拜訪卸任的宰相范純仁。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當他們談起往事時,程頤直言不諱地批評說:「當年你有很多事處理得欠妥。」
范純仁不知程頤所為何事,便說:「您不妨直言。」
程頤說:「在你任宰相的第二年,蘇州一帶發生了暴民搶糧事件,你本應該在皇上面前據理直言的,可你卻什麼也沒說,導致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
范純仁連忙低頭道歉:「是啊!我是應該替百姓說話的。」
程頤又說:「在你任宰相的第三年,吳中一帶發生了天災,那裡的老百姓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飢,地方官員匯報了多次,你卻置之不理。」
范純仁愧疚無比地說:「這的確是我的失職!」
隨後,程頤又責怪他了好幾件事,范純仁都坦誠認錯。
時隔多年,皇帝召見程頤問政。
程頤向皇帝暢談了一番治國安邦之策,皇帝聽後感慨地說:「你大有當年范相的風範啊!」
程頤忍不住問:「難道范純仁也曾向皇上進言過?」
皇帝命人抬來一個箱子,指著說:「這裡面全是范相當年進言的奏折。」
程頤半信半疑地打開那些奏折,才發現自己前些天指責范純仁的那些事情,范純仁早已向皇帝進言過了,只是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得到很好地實施罷了。
《道德經》中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他人的誤解。很多時候,你越去解釋,越像掩飾,越急於澄清,反而越說不清。與其靠言語來證明自己,不如保持沉默。有些誤會,在時間的沉澱下,終會水落石出;有些非議,在真相的考驗下,自然不辯自明。
做人做事,問心無愧,清者自清。
【03】俗話說:「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易經》中有一句話:「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愛張揚的人,只會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禍患。
東漢名將馮異,當初協助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名聲顯赫。他雖手握重權,卻十分謙卑。平日裡,在路上遇到其他將領時,無論對方職位高低,他都會讓人將自己的馬車駛開避讓,等對方走遠後再上路。每次帶兵打完仗,軍官們都在一起自述戰功,炫耀功勞,向劉秀討賞。但馮異卻躲在樹下乘涼,反思戰鬥中的得失,隻字不提自己的付出。
後來,有大臣因嫉妒馮異,屢屢向劉秀彈劾他。即便如此,劉秀也並沒有懷疑他,反而因為馮異平日裡的低調,加深了對他的信任。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
事只管埋頭去做,但功不必去邀。有些東西,不求也是你的,他人也拿不走。
不爭功,才是最大的功。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炫耀,不張揚。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
做人如水,靜水流深,深潭無波。
不去爭高下,是格局;不辯對錯,是胸襟;不言功過,更是一種難得的清醒。
當你的見識廣了,心量大了,能干擾和攪動你心緒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責任編輯: wendy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