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
作為父母,都期許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很多家長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就為他規劃出了一條條「康莊大道」。孩子出生後,更多的家長秉承著這樣一條信念:不逼孩子一把,你永遠都不知道他有多優秀。
但是,很多家長所不知道的是,這個「逼迫」是有限度的,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就會適得其反,有些事情是不能逼迫的。
尤其是0-6歲的孩子,別逼他做這4件事,否則影響一生。
一、逼孩子乖巧懂事
逼孩子「懂事」,是一種很「殘忍」的教育。
當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懂事,似乎就意味著孩子有教養,情商高。
但實際上,那個不該在懂事年齡太「懂事」的孩子,最讓人心疼——謹慎、小心,看人臉色行事,像個小大人般讓人省心,但卻總是壓抑內心的真實想法。
0-6歲的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樣子,有哭的權利、跟父母撒嬌的自由、偶爾一兩次任性的衝動。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多個敏感期,孩子6歲前,會經歷自我意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詛咒敏感期、性別敏感期等。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自私、叛逆、頂嘴,甚至咬人、說髒話等行為,這都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現象。
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強迫孩子去「懂事」、乖巧,往往會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不但解決不了孩子出現的行為偏差,反而阻礙了孩子正常化發展。
敢於探索,不斷試錯。
二、逼孩子打招呼
強逼孩子打招呼這些「中國式禮貌」,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很多人認為打招呼是禮貌,見了面不說話,不問候,是沒有「教養」。
平時聚會的時候,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參加,一進門就吆喝著孩子打招呼,這時候大多數孩子會一邊往後縮,一邊戒備著看著一張張陌生的面孔。
孩子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怕生」行為是正常的。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才會在生人面前有距離感。
孩子在0-6歲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心理,是他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他們通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這時候,作為父母千萬不要逼著孩子打招呼,迎合長輩的心態。
在大人看來,打招呼不過動動嘴皮子,但對孩子而言,陌生的場合,需要充分的時間去適應。
三、逼孩子分享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常常教導他要有禮貌,懂得分享。
懂得分享是一種傳統美德,但不要強迫6歲前的孩子進行分享,即使被大人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
分享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但孩子如果年齡小,不懂得分享的意義,家長就不能強迫孩子進行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說,孩子2歲後會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能夠區分「我的」和「別人的」含義,擁有了物權意識。
物權敏感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敏感期他們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
對2、3歲的孩子來說,分享是很困難的,大人眼中無關緊要的玩具、零食,對孩子而言,是他們安全感的寄託。
所以,3歲前孩子不分享,家長千萬不要逼迫。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會逐漸淡薄,再通過家長的正確引導,孩子會自然的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天真、快樂的成長。(以上圖片皆來源:Adobe Stock)
四、逼孩子不許哭
6歲前的孩子特別愛哭鼻子,而孩子的哭往往是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沒有之一。
生活中,有的家長為了制止孩子哭,就會一個勁的呵斥著:不許哭!憋回去,再哭就不理你了!讓你哭個夠!
家長說的越凶,孩子就哭的越厲害。
客觀來講,哭和笑都是正常的情緒流露。孩子的哭,只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孩子的每一次哭,背後都有原因和需求。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哭的情緒,都應該被父母所接納,而不應該被逼著不許哭。
如果家長逼迫著孩子不許哭,長此以往,孩子的情感就會被壓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長期積攢下來的情緒,會久久停留在孩子心理,總有一天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
結語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事情真的急不得。
孩子出生後的幾年,是性格形成非常關鍵的時期。對孩子來說,出生後的兩三年所經歷的事情,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有數據研究表明,孩子85%~95%的性格在3~6歲的階段形成,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處於起步階段,可塑性非常強,所以心理學上也把這個階段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正如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因此,孩子6歲前,這4件事千萬不要逼孩子。
告訴孩子:你的童年,自帶萬丈光芒,現在的你就應該敢於探索,不斷試錯,單純、天真、快樂的成長!
責任編輯: 倚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