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國取消對華普惠制關稅 李克強的努力失敗(圖)


取消對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政策,貿易格局將發生變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11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從12月1日起,歐盟成員國、英國和加拿大等32個國家取消對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政策。分析指,貿易格局將發生變化,中國總理李克強的努力失敗了。

中國失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 產業鏈加快轉移

中國海關總署發出公告稱,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斯登等地貨物,不再簽發普遍優惠制度原產地證書,而相關國家亦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政策解讀文章,普遍優惠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簡稱普惠制(GSP),是發達國家(給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受惠國)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關稅優惠制度。

這是在最惠國稅率基礎上,進一步給予受惠國進口關稅減免。

自1978年普惠制實施以來,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其中大多是中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如歐盟成員國及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中國也積極利用普惠制擴大向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

給予過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的40個國家分別為:歐盟27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盧森堡、比利時、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芬蘭、奧地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維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塞普勒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英國、歐亞經濟聯盟3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烏克蘭、加拿大、瑞士、列支敦斯登、日本、挪威、紐西蘭、澳大利亞。

取消普惠制待遇後,中國出口商品已經不能憑藉普惠制原產地證書享受關稅優惠,海關的相關簽證措施也將隨之發生調整。此前,在日本大使館、歐亞經濟委員會通報取消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後,中國海關總署已分別自2019年4月1日和2021年10月12日不再對日本和對歐亞經濟聯盟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換言之,目前仍保留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的國家,只剩下挪威、紐西蘭及澳大利亞。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中國在去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今年上半年,歐盟進口中國商品為2101億歐元,同比增長15.5%;歐盟向中國出口商品1126億歐元,同比增長20.2%。英國國家統計局亦表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11月2日,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臺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認為,這次歐洲多國取消對華關稅優惠待遇,會影響一些毛利低及需要大量勞工的產業。這些受影響的工業產業,或將加快遷移其生產基地至越南、非洲等地。

曾志超說:「衝擊最大的就是毛利很低的產業,像是紡織業,或者需要大量勞工的產業.....今天有了這個關稅變動之後,低毛利或低技術的產業,高勞力密集的產業就會移轉的更快。」

歐美國家幡然醒悟?李克強的努力失敗

也有分析指出,20年過去,歐美國家幡然醒悟,中共政府的承諾完全是空頭支票,反而造成歐美數十萬人面臨失業危機。

另據《路透社》報導,此次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出訪歐洲,化解了美國與歐盟在鋼鋁產品的貿易爭端,反而雙雙把矛頭指向中國。拜登在羅馬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盟和美國都指責中國製造產能過剩,威脅本國鋼鐵行業的生存。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脫貧」取得勝利,而中國總理李克強則披露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幣,外界認為他們在內鬥。

天鈞政經研究員任重道指出,官方一直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可是同時又宣傳,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一萬美元。李克強是在答中外記者問時說的上述收入問題,關鍵就是要說給外國人聽的,為的是保住發展中國家的待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貿易關稅完全不一樣,發展中國家享受貿易和關稅優惠。通過這類優惠,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可以按低於其它出口國的關稅稅率(最惠國稅率)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這是李克強說那些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佔到關稅的便宜。

例如,美國給予中國的永久性最惠國待遇。美國參議院2000年9月19日投票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為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鋪平了道路。

2000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Bill Clinton)在白宮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法案簽署儀式。這項法案規定,一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即永久最惠國待遇)。

並且,克林頓將對華貿易與人權脫鉤。

前美國駐華大使、當時在美國國務院擔任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回憶說,「克林頓總統犯了個大錯,給自己的政策拆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