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好詞不多 這高麗人卻在中國創作經典(圖)


高麗人李齊賢(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秋節在唐代盛行,在宋代成為全民都重視的節日,而唐宋兩代又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巔峰時代,當詩詞遇到中秋,自然能擦出無比明亮的火花,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唐宋後的元明清三代,中秋依然是大節,所以古代寫中秋的詩詞數量之多,令人應接不暇。在眾多寫中秋節的詩詞篇章中,高麗人李齊賢的一首元詞《玉漏遲》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有著獨特的文學意蘊,而又因為作者李齊賢特殊的身份,所以這首寫中秋民俗節令的詞作,尤其讓人覺得有趣。

李齊賢是朝鮮半島古代「三大詩人」之一,高麗時期卓越的詩人,也是朝鮮半島古代民歌整理者和翻譯家,以及朝鮮半島文學史上優秀的詞作家。李齊賢因其特殊的貴族身份,在西元1315年來到中國,之後在中國生活了長達26年之久(一說為十多年)。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裡,李齊賢廣泛學習中國文化,遍交名士才子,像趙孟、姚燧、張養浩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他的朋友。另外,李齊賢在中國期間,足跡幾乎踏遍中華南北。曾經,他還以成均館祭酒身份奉使前往峨嵋山,這首《玉漏遲》題目是「蜀中中秋值雨」,可能便是寫於出使的這個時期。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外國人」填寫的這樣一首中秋佳作:

元代李齊賢《玉漏遲 蜀中中秋值雨》

一年唯一日,遊人共惜,今宵明月。露洗霜磨,無限金波洋溢。幸有瑤琴玉笛,更是處、江樓清絕。邀俊逸,登臨一醉,將酬佳節。

豈料數陣頑雲,忽掩卻天涯,廣寒宮闕。失意初筵,唯聽秋蟲嗚咽。莫恨姮娥薄相,且吸盡、杯中之物。圓又缺。空使早生華髮。

開篇詞人便點明中秋節並非普通日子,而是一年只有一天的大日子,「一年唯一日」,這一天除了月色很好之外,還有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承載了中國人團圓的美好寓意,「遊人共惜,今宵明月」,背井離鄉的遊子會產生思鄉懷人之感,這或許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吧!李齊賢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人在異國他鄉,無疑也會產生這種「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感情。

詞人這種思鄉之情無處安放,於是在這如露洗霜磨的月色中,只能斟滿杯中之酒,頻頻暢飲,「露洗霜磨,無限金波洋溢」。李齊賢本身便愛飲酒,在他別的作品中,也多次寫到飲酒,「載酒同遊遍洛城」,甚是瀟灑,但今天這個日子比較特別,所以詞人飲酒,自然不同往日,詞人也是傷感的,即便是他強說,「幸有瑤琴玉笛,更是處、江樓清絕」,環境很好,音樂很美,但這一切,並不能完全排遣詞人那思鄉的心情。

因此末尾詞人表示,「邀俊逸,登臨一醉,將酬佳節」,在這樣舉國團圓的日子裡,不能與家人團聚,只能邀請一些同樣不能團聚的朋友們,登山臨水、開懷暢飲,以圖一醉,以便不辜負這樣美好的佳節。

如果說,上片詞人強打精神,不辜負佳節美景,那麼下片就因為天氣的原因,轉而變得悲傷沉悶了。古語常說,「八月十五雲遮月」,這一年的八月十五似乎便是如此,詞人寫道:「豈料數陣頑雲,忽掩卻天涯,廣寒宮闕」,本來月色當頭,現在烏雲滾滾而來,遮蓋住了廣寒宮闕,天地變得昏黑起來。

這樣急轉而下的天氣,必然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尤其是詞人的心情,因為本來就是強忍思鄉情,現在好了,賞月宴會因為這天氣,變得寂靜起來,「失意初筵,唯聽秋蟲嗚咽」,每個人都變得無心把酒,一片寂靜聲中,只有秋蟲嗚咽,帶給人深深的寂寥之感。

這時候,還是詞人首先打起了精神,為大家調動氣氛,他說「莫恨姮娥薄相,且吸盡、杯中之物」,不要去想這天氣了,月中的嫦娥和我們一樣不能與親人團聚,我們還是乾了杯中之酒,盡情一樂吧!然而,詞人雖然這樣說,內心卻不禁生出感歎,「圓又缺,空使早生華髮」,月亮圓了又缺,只能讓人空歎歲月蹉跎,華髮早生,這種深深的無奈,是任何人都無法擺脫的。

李齊賢這首詞,以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為載體,通過天氣的瞬息變化,寫出了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愁,也寫出了思念親人不能團聚的複雜內心,同時又感歎了歲月蹉跎、時光易逝的無奈,有著含蓄而溫柔的美感。元代好詞本就不多,寫中秋的作品數量更少,李齊賢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寫出這樣優秀的詞作,無疑是非常難得的,這首詞,也因此成為了元代一首經典的中秋作品。

 

本文留言

作者詩詞曲精品齋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