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驚現"鸚鵡熱"疫情 7呼吸困難1亡(圖)
虎皮鸚鵡(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中國2021年10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師笑綜合報導)中國浙江麗水市疾病防控中心5日下午通報,自9月上旬開始,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和麗水市人民醫院先後收治7例畏寒發熱病例,經實驗室基因檢測,確診為鸚鵡熱。其中1例救治無效死亡。這是當地首次報告鸚鵡熱病例。
鸚鵡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的一種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又稱為「飼鳥病」,最初發現本病多見於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
典型症狀
鸚鵡熱的典型症狀包括髮燒、咳嗽、劇烈頭痛等。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等。這7名患者症狀表現為劇烈頭痛、全身肌肉疼痛,而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煩躁、嚴重肺炎等,病情特徵體現為病程長,病情重。
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後,潛伏期一般為5-19天,短者3天,最長可達45天。
傳染源
傳染源主要為鳥類,包括鸚鵡、相思鳥、金絲雀、鴿子、海鷗等,鴨等家禽也可成為傳染源。病人咳出的痰對他人有傳染性,所以也是傳染源。
混於塵埃中的衣原體或感染性氣溶膠可經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觸帶菌鳥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則可經有破損皮膚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種途徑獲得感染。主要是由排出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污染物引起人類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動物源性傳染病。
預防與治療
本病的暴發,多發生於與家禽和鳥類集市的經常接觸者,或有關的職業人群,在其生產活動或加工過程中,同時有大批人員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較大規模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不一定產生免疫力,復發常見。復發可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有時發生晚期併發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
預防本病主要是勿與病鳥接觸,進口的鳥類應檢疫。
治療可用四環素族、氯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大多數人對多西環素、鹽酸四環素或氯黴素棕櫚酸酯的口服治療有反應。對於重症患者的初始治療,可以靜脈注射鹽酸多西環素。症狀緩解通常在48-72小時內明顯。但是,可能會復發,並且必須在退燒後繼續治療至少10-14天。
1929-1930鸚鵡熱大流行
在1929年中期至1930年初,爆發過鸚鵡熱大流行。人們發現,鸚鵡熱從多個國家的幾種鳥類傳播到人類。根據其臨床特徵及其與鳥類的聯繫進行診斷,它影響了全球約750至800人,死亡率為15%。
曾被用作生化武器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鸚鵡熱衣原體病菌是作為潛在生物武器研究的十多種毒劑之一。由於鸚鵡熱所具備的特徵,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不一定產生免疫力,嚴重者可造成患者死亡,若被用來當作生物武器就會具有相當的破壞力。大陸還沒有從武漢P4實驗室泄露的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中平復,現在又出現了鸚鵡熱病例,而且出現了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