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仇英所畫《帝王道統萬年圖》中的宋太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故國神遊・兩宋風雲》這個系列中,我們來講一講宋朝的故事。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在西元960年建立的,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歷時167年,亡於金,南宋歷時152年,亡於元,兩宋享祚三百多年,可謂源遠流長,根基深厚,這樣的一個朝代,它是怎樣創建的呢。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天命有歸大宋開國》。
時間退回到一千多年前,那個時候的中原大地,正是五代更迭十國割據,五代,我們知道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王朝,至於十國呢,其實是有十幾個小的割據政權,史家就簡稱其為十國。此外,北方又有契丹人乘亂取燕雲十六州,常為中原之患。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趙匡胤生於亂世,起於戎伍,命合天數,位登九五。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概括為6個字:聽天命,盡人事。
說起天命有些抽象。這個天命看不到摸不著,是個甚麼東西呢。其實人生在世,有時我們對天命是有一定感知的。比如我們對一些事情的走向,或者是某一階段自己的命運,有時侯是有感覺的,我們知道這件事再好,也超不出上限,再糟糕,也超不出下限,會在一定範圍之內。當然,天有不測風雲,這種感知不一定都準確,但多多少少,我們是能夠感受到一些的。我們普通人是這樣,歷史上那些成就大功業的人,比如像趙匡胤,也是如此。他也會通過各種跡象,從各種渠道,對自己的命運有一個感知。
後唐天成二年(927年),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從他出生的時候,就有一些異相與眾不同。《宋史》中記載,他出生的時候,有紅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因此趙匡胤還有個小名,叫香孩兒。等他長大之後,按《宋史》中記載,他的相貌是「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就是一看他就知道不是一般的人。
我們知道,古時候修道人很多。一些修煉有素的有道之人,他們對未來,有一定的預見能力。趙匡胤一生中遇到過幾次這樣的人。早在後漢初年的時候,趙匡胤曾經在襄陽寺暫住,襄陽寺裡有一位精通術數的老僧。有一天,這個老僧指點他說,「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意思是我給你一些資助,你呢,就向北走。趙匡胤的悟性很好,他就真的按老僧的話向北走,結果就遇到了當時的後漢樞密使郭威在招兵買馬,於是趙匡胤應徵入伍。這個郭威,正是後來建立後周的那位周太祖。趙匡胤的戎馬生涯就從這裡開始。
之後,趙匡胤跟隨郭威四處征戰,郭威去世後,周世宗柴榮即位。趙匡胤又跟隨柴榮。後周顯德六年,周世宗北伐,去攻打契丹和北漢,這是他最後一次出征,趙匡胤也隨駕從征。途中發生了一件事。周世宗在軍中批閱文書的時候,發現一只皮囊,裡面有一塊木板,長二三尺,其上赫然寫道「點檢作天子」。點檢,就是殿前都點檢,是統領禁軍的最高長官。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叫張永德,周世宗懷疑張永德有謀逆之心,覬覦天子之位,所以一回到京師,就把張永德給罷免了,而以趙匡胤代之。周世宗想不到的是,「點檢作天子」的讖語,恰恰就應在了趙匡胤的身上。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
周世宗在看到這個讖語之後,就病倒了。所以大軍在節節挺進的時候,只得掉轉馬頭,返回京師汴梁,十多天後,周世宗駕崩。年幼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拜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那解釋一下歸德軍節度,就是擔任歸德軍這個地方的節度使。說起歸德之地,早在後晉的時候,歸德這個地方,曾經來過一個相貌特異的僧人,他看起來呢,不像和尚,更像是一位豪俠,一手指地,高聲宣說:「不二十年,當有帝王由此建號。」意思是說不到20年,這個地方會出帝王。而趙匡胤在成為大宋開國之君前,他的身分之一,正是歸德軍節度使,可見歸德異僧,所言不虛。
所以,種種跡象表明,趙匡胤確實是有天命在身。那麼是不是說,天命如此,他就可以不用努力了,就等著做皇帝了呢?還不是這樣的。因為「聽天命」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盡人事」。趙匡胤自從加入郭威的軍隊後,先後跟隨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他不僅自身武藝高強,在戰場上更是作戰驍勇。比如周太祖去世的時候,北漢和契丹趁機入侵。周世宗就北上親征,在高平這個地方,與北漢軍隊發生了激戰。當時北漢軍力很強大,很多後周士兵都臨陣投降。趙匡胤見狀就對其他將士說:「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意思是,主上都危急了,我們怎能不拼死力戰呢。於是他就率領兩千人,向強大的北漢軍隊發起衝鋒,由於他身先士卒,冒死不顧,極大的鼓舞了後周的士氣,於是這些士兵就非常勇敢,無不以一當百,兩千人所向披靡,北漢大敗,七千人投降。所以,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想見,趙匡胤在戰場上是何等勇武與忠義。這個呢,就是盡人事。正是因為這樣的努力,所以趙匡胤上得世宗之信任,下得將士之擁戴。他的身邊還聚集起一眾年輕將領,結為兄弟,號為義社十兄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