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監管風暴過猛 經濟降溫官方急忙補救(圖)


資本市場和企業有很多憂慮,經濟也出現下滑態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9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在北京當局的監管措施影響下,資本市場和企業有很多憂慮,經濟也出現下滑態勢。中國副總理劉鶴表態支持民營經濟之後,9月8日,中共黨報也發文造勢。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9月8日在頭版刊登題為「堅持監管規範和促進發展兩手並重、兩手都要硬」的評論員文章稱,有關部門對「平臺經濟、教育培訓、信息(資訊)安全」等多領域的監管,是從「規範市場秩序、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

之前在8月30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21次會議上,有關反壟斷監管的戰略表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而《人民日報》這篇評論員文章,未再提到「共同富裕」,取而代之的是「規範市場秩序」。此前,不斷有輿論聲稱北京當局推動的「共同富裕」,是針對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財富重分配計畫。

《人民日報》的文章也迎合了中國副總理劉鶴的表態。

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9月6日在石家莊市開幕,劉鶴以視頻方式致辭。

據《新華社》報導,劉鶴表示,必須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使其在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現在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改變。」

劉鶴在講話中強調了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民營企業為中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

劉鶴表示,要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企業家精神就像魚一樣,水溫合適,魚就會游過來。」

不過,近幾個月來,中國經濟的「水溫」變化比較大。

北京當局日前提出「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這些成為官媒和自媒體的熱詞。再加上之前當局針對多個行業的整肅,以及多位富有的企業家紛紛「慷慨解囊」捐資,給外界造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據《自由亞洲》電臺9月7日報導,前青海省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王瑞琴表示,考慮到中國民營企業近年來面臨的困境,劉鶴日前的這番話只是老調重彈。「這麼多年來,中共從來沒有說過不支持民營企業,永遠都會說要減稅降費、要扶持。但與此同時,當局又接連通過各種政策和規定來打壓民營企業。」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中國民營企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中國商業查詢平臺「天眼查」數據顯示,受COVID-19疫情影響,去年第一季度,有超過46萬家民營企業註銷破產。近十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路下滑,截至2020年1月已經接近零增長。

王瑞琴說,在政府的百般為難下,中國民企已經喪失了發展動力。「整個中國經濟界,尤其是民營界,目前人心惶惶。大家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必須要認真考慮,不能做任何事情。現在整個民營企業界處於一種‘躺平’的狀態。」

而在9月1日,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發表一篇題為《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的萬字長文稱,「如果我們失去對市場的信心,引入越來越多的政府干預,中國只會陷入共同貧窮。」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學論壇,由現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於1998年牽頭成立,包括吳敬璉、蔡昉、易綱等知名的經濟學家和官員都是其成員。

張維迎在長文中闡述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認為市場經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平等的一種制度」,提供每個人發財致富的機會。中國在過去四十年走向市場經濟才因此達到經濟的飛躍,讓中國大眾受益。

張維迎對計畫經濟提出尖銳的批評,「計畫經濟是少數知識份子設計、然後靠強權從上到下強加給社會的,所以一定有人捍衛它,替它辯護。市場經濟不同,它不是知識份子設計出來的,而是從下到上自發產生的。」

文章寫道,「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反對市場經濟的最大力量,就是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