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經】北宋名臣陳瓘的故事(圖)


「忍」字的演變過程。(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忍經》為元朝人吳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吳亮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彙編而成《忍經》一書。《忍經》是一部寓意深刻、濟世勸好的良書。

《忍經》中有近百個故事,是歷史上真實人物關於「忍」的實例。本篇筆者為讀者介紹《忍經》中關於北宋名臣陳瓘的故事。

陳瓘,字瑩中,號了翁,又號華嚴居士,於北宋元豐二年考取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陳瓘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閑居矜莊自持,不苟言談,通《易經》。死後,陳瓘謚號為「忠肅」。

《宋史》稱其諫疏似陸贄,剛方似狄仁傑,明道似韓愈。陳瓘與陳師錫被稱「二陳」,同斥蔡京、蔡卞、章惇、安惇等。陳瓘雖為姦佞之徒所忌恨,然其人品無不為之折服。因之坎坷,遭遇尤慘。四十二年間,陳瓘的調任總共二十三次,經八省歷十九州縣。欽宗即位,為陳瓘平反昭雪。陳瓘的精神與岳飛、文天祥同輝,共祀於南通文廟、狼山準提庵及如皋定慧寺等處。

【原文】與物無競——陳忠肅公瓘,性謙和,與物無競。與人議論,率多取人之長,雖見其短,未嘗面折,唯微示意以警之。人多退省愧服。尤好獎後進,後輩一言一行,苟有可取,即譽美傳揚,謂己不能。

忠肅公陳瓘,性格謙恭和藹,不跟別人爭高低,與世無爭。跟別人談論,總是誇讚別人的長處,即使見到對方的缺點,也從不當面指責,只是稍微示意來警示一下。當事人多數回去後才明白過來,反省自己而對陳瓘感到慚愧和佩服。陳罐尤其喜歡褒獎後輩,後輩的言行只要有一點可取之處,就讚美傳揚,說自己都做不到。

陳瓘的事跡主要記載於《宋史・列傳第一百零四》。

宋元祐四年,陳瓘出任越州通判。當時,大奸相蔡京的胞弟蔡卞為越州太守。蔡卞聽說陳瓘很有才華,想收為已用,便多方加以籠絡。陳瓘知道蔡卞心術不正,不想與之同流合污,多次以病為藉口,要求辭官歸隱。後來,陳瓘改任溫州通判。

紹聖元年,章惇為相。章惇聽說陳瓘很有才華,十分器重,向他徵詢當今朝政應以什麼為重。陳瓘直言不諱地告訴章惇,當今處理朝政應該持公正,不能再搞朋黨政治。陳瓘舉乘舟為例,說:「移左置右,偏重一邊都要覆舟,都是不可取的。」章惇說:「司馬光姦邪,應該罰治是當務之急。」陳瓘明知章惇與司馬光政見相悖,卻在章惇面前為司馬光辯護說:「這就錯了,就像乘舟一樣,偏重一邊,有失天下之所望。」

章大怒說:「司馬光不務纘述先烈,而大改成緒,誤國。如此不算姦邪又是什麼呢?」陳瓘毫無懼色,以理力爭說:「不瞭解人的心跡,就懷疑人家的行為,是不可為的;沒有罪證,就指責他人姦邪,盲目處置才是最大的誤國。當今之急是消除朋黨,公平持正,才可以救弊治國。」章惇雖然十分氣憤,但也不得不佩服陳瓘的膽識和學識。陳瓘被任命為太學博士。

蔡京之弟蔡卞及林自等人打算銷毀《資治通鑒》,陳瓘故意在太學考試出題時,引用宋神宗為該書寫的序。林自等才不敢造次。陳瓘上書言朋黨之爭誤國,因而忤犯了蔡卞一夥,被貶「出通判滄州,知衛州。」

宋徽宗即位後,陳瓘被任命為右正言,後又升為左司諫,以「直諫」聞名。陳瓘身為諫官,認為職責所在,不能不對朝政秉公進言。他對朋黨之爭深為痛絕。他在回答微宗詢問時說:「做事應該持公正態度,顧及大體,不要抓住人家枝節小事不放,以其一點,攻擊其餘。尤其是作為諫官的更應該尊重事實,不要以自己的孤見寡聞來惑眾。」

御史龔尖因彈劾蔡京誤國,被蔡京一黨驅逐出京。陳瓘不畏強權,挺身而出,嚴正陳詞說:「紹聖以來七年間就有五次驅逐朝廷大臣的事件。被罷免放逐的都是與蔡京不同政見的官員。今天又要驅逐龔尖,公理何在?」他公然上書奏請治蔡京等人結黨營私,誤國誤民之罪。陳瓘還上書抨擊皇太后干預朝政等事,得罪太后一黨,被貶為揚州糧科院監官;不久又轉任無為軍知事。

後來蔡京的黨羽曾布為相。曾布派門客私下告訴陳瓘,將授予他實職,企圖以高官收買他。陳瓘大公無私、為人正直,不為所動。他對兒子陳正匯說:「我與宰相議事多有不合,現在他們以官爵為餌來籠絡我,如果我接受他們的推薦,那麼與他們所為有什麼區別呢?這樣做於公於私都有愧。我這裡有一道奏章,論及他們的錯處,準備呈上去。」不久,陳瓘就被貶為泰州知府。

後來,陳瓘又被貶置通州。蔡京一黨變本加厲地迫害陳瓘,宣和六年,陳瓘病逝於楚州,終年65歲。

陳瓘於書法,造詣頗深,有真跡傳世。宋朝名相李綱讚曰:「了翁書法,不循古人格轍,自有一種風味。觀其書,可以知氣節之勁也。」

宋朝名臣鄧肅讚曰:「開卷凜然,銅筋鐵骨,洗空千古,側眉之態,蓋魯公之後一人而已。」

(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