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報國的壯士辛棄疾也是有婉約傷春的時候,像他能將暮春之景寫得令人聞之腸斷。(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提及辛棄疾,大部分讀者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詞人。他的筆風沉雄豪邁,諸如「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名句皆為人熟稔。但是,這位一心報國的壯士也是有婉約傷春的時候,像他《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詞不僅將暮春之景寫得令人腸斷,也藉惜春之情與女子之遭遇抒發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情懷,可謂柔中帶剛、哀中有憤,值得細細品讀。先來看原詞: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閒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倘若不知作者是誰,恐怕逾半數讀者都會誤以為該詞主寫某位閨中女子為落紅而悲、因遭妒而苦;而當看到「辛棄疾」三字並了解作詞背景後,文字背後隱藏的情感便不難理解了!
彼時南宋國勢日衰,政權腐朽,收復中原希望渺茫。淳熙六年(1179)春,辛棄疾四十歲,南歸已十七年之久。他心懷扶危救國之志,主張收復舊山河,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壯志未酬,反因此遭排擠打壓,難得重用。四年內他改官六回,而此次又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遠離戰場前線。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他觸景生情,故賦此詞傾訴其苦悶之情並表達對南宋前程的深憂。
再回頭品讀這首詞,您就會發現原來辛棄疾藉景並用典抒情,是如此的巧妙、動人。現在我們不妨來逐句品賞: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唐宋傷春詩詞甚多,寫落花之淒涼與表達對暮春的挽留之意並不稀奇,而辛棄疾筆下的暮春比淒涼還多了一分脆弱:這美麗的春花,究竟還能經受得了幾番風雨?「幾番」二字將暮春表現得薄如蟬翼,彷彿輕觸即破;一句反問,透露作者不願也不敢去想像未來的淒慘。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如果說前句是比淒涼多了一分脆弱,那這句又比脆弱多了一分敏感。詞人不願見春逝,連花開得早一點都害怕,更不用說如今看到花落無數。花開得早,凋謝自然也早,詞人想得如此細膩,可見此時他的內心對春逝有多麼敏感。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
詞人的情感又進一層:花兒既然無法晚開,那麼就請春天留在這裡吧!聽說天涯海角已沒有春的歸處,你還能去哪呢?情至深處,明知春留不住卻還像個小孩一樣說天真的話,足見這份傷春之情已到了吶喊級別,並透露著無可奈何。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此處再次使用擬人手法,意為:「我為春逝而怨,而春卻不言不語。既然春天你不理會我的挽留,那我只能四處尋找你的痕跡,可找了又找,卻只發現屋檐上的蛛網沾滿了柳絮,還保留了少許春色。」
辛棄疾生性豪放,按理說他應樂觀地意識到春去後便是綠意盎然的夏,春花雖謝但夏景亦美。然而他似乎已深深陷入傷感中難以自拔,連沾滿柳絮的蛛網這樣鮮有人關注的淒涼景象都能察覺,這恰恰暗示他受現實打擊之深——數年來的挫折、難了心願的悲痛積累已久,致使他此時所見唯淒涼之景。
縱觀上闋,作者的感情層層遞進:惜春、留春、怨春、尋春。表面雖是由暮春殘景觸發的傷感,實際上這匆匆將逝、難消風雨的暮春也象徵令作者堪憂的南宋。辛棄疾力圖抗金復國,卻見南宋政權腐敗,日趨衰退,自知難改變大局還要發出最後「留春」的吶喊。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下闋作者便含蓄地點出了「傷春」的原因,諷刺並警告那些排擠忠臣的小人。巧妙引用陳皇后的典故,看似寫女子遭人嫉妒,實指朝中奸臣陷害忠良。漢代的陳皇后遭人陷害,失寵被打入冷宮——長門宮。她聽說司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黃金,求得一篇《長門賦》,希望漢武帝看到此賦後能有所感悟,回心轉意。相傳武帝讀後大為感動,陳皇后遂復得寵,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陳皇后並未再度獲寵。不過,《長門賦》並非司馬相如所作,因為史書上沒有陳皇后結局的明確記載。
辛棄疾在這裡用典時,可能做了假想:就算陳皇后能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賦,但她所期待的「佳期」仍然渺茫,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能對誰傾訴呢?陳皇后難以傾訴內心之苦,影射辛棄疾難尋志同道合之士的苦,亦暗示自己遭小人妒忌、無法大展宏圖的悲慘命運。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大意是:你們這群小人不要太猖狂,沒看見楊玉環、趙飛燕都死於非命了嗎?唐代的楊貴妃(楊玉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中被縊死馬嵬坡下;趙飛燕是漢成帝第二任皇后、漢哀帝時的皇太后,以絕世美貌著稱,受漢成帝專寵二十年,而下場也是極慘,被廢為庶人後自殺。此句辛棄疾再度用典,表面寫楊貴妃與趙飛燕慘死,實際影射的是南宋朝政裡奸臣小人最終將遇到的下場。
「君莫舞」也是作者內心的吶喊,哀中有憤,為自己和其他忠義之士鳴不平。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結尾也相當巧妙,以景收尾,影射南宋江山如斜陽般使人生愁。作者此刻正與同僚一道飲酒話別,在這閒暇之際,他的愁依然是家國之愁及前程之愁。此刻他明明有時間卻不能奔赴前線精忠報國,只得徒然為國而憂,如此「閒愁」怎不最苦?
危欄指高樓的欄杆,古詩詞中我們常見由「登高」引發的哀愁。辛棄疾之所以說不要去倚靠在高樓的欄杆旁,是因為那樣會看見斜陽墜落煙柳中,令人再次聯想到時局而更加傷心斷腸。夕陽就在天際,明明可以看卻不敢看,明知結局又不敢再多想——奸臣當道,勇士遭逐,他能做些什麼呢?
至此,相信諸君已明白《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這闋詞的真實用意——傷春弔古的背後是悲己憂國的熾熱之心。風格雖不豪放,卻也非抒發風月閒愁之小情,這種婉約與眾不同,別有洞天。引用國學大師夏承燾對這首詞的評價,即「肝腸似火,色貌如花」。
傷春詞為今人留下的啟示
傷春之情由來已久,中國古代許多文人都有過傷春之作。古籍《淮南子・繆稱訓》云:「春女思,秋士悲」,意為春季女子往往易感嘆紅顏易老,而秋季男子常嗟懷才不遇或恨英雄遲暮。
晚唐與宋代出現詞這種文體後,便有了傷春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則是傷春詞中獨特的一篇外陰內陽、外柔內剛之作,格局上升至社稷層面。這些詞有小情也有大情,而共同點則落在了「傷」字上。那麼問題來了:即使暮春百花凋零,但夏季依舊生機盎然,文人何傷之有?古代文人的傷春悲秋是「頹廢」的表現嗎?
筆者認為,古時文人傷春並非頹廢,正因古人常能靜心思考,將四季輪迴與自身所歷之事和所處之時代關聯。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花開花謝,春去秋來,何嘗不是贈給文人最天然且永恆的禮物,讓文學佳作能在千百年間不斷接棒,薪火相傳?!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春光易逝,人生苦短。前人留下的傷春詞是否也給沉迷於物質享受、電子遊戲與影視劇的人們帶來啟發呢?「流光容易把人拋」,短暫的時光裡,或許你我都需珍惜光陰,找尋生命的真諦,少一秒給膚淺與貪慾,多一分給深思與智慧。
(原文標題為:他的傷春詞外柔內剛 別有洞天,此文經過刪改)
責任編輯: 清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