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六四」三十二週年紀念的一點思考

作者:黃永森  2021-06-06 03: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六四」三十二週年紀念的一點思考:

呼籲中共向拜登政府學習,為「六四」和平學生運動正名,撫平中國歷史創傷,開啟政治文明化新起點!

(5月31日,人們在美國紐約參加紀念塔爾薩種族屠殺一百週年活動。)

拜登政府六月一日為美國「1921年塔爾薩種族屠殺100週年紀念日」發布公告,就那次白人對黑人族裔的暴力屠殺事件,「呼籲美國民眾『反思我們國家種族恐怖的深刻根源』,致力於根除系統性的種族主義。」雖然是遲來的正義,但將促進「百族熔爐」的美國,更加人性化與平等化,逐步解決族群問題和抹平歷史的傷痕,迎接新的進步。

由此給世界的啟發是:各國都有自己歷史悲壯的時刻與傷痕: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如何正確化解仇恨與抹平歷史傷痕?是當代國家的道義與擔當所在。

香港維園2018年的六四燭光晚會,主題是「悼六四抗威權」

種簇衝突問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上帝問題(對人的考題);普遍而難以根本消除,皆具有歷史性與區域性和時代性...時值「八九六四」三十二週年,可以簡單比較思考一下,看能夠獲得那些啟示。

兩個事件具有顯著差別。一個是局部單一事件(塔爾薩),另一個是大陸乃至整個世界關注的影響極其廣泛的當代重大事件(六四);前者關涉的是美國局部地方性種族衝突事件,後者關涉國家政府的政治事件。當然,兩者都是「暴力屠殺事件」。塔爾薩種族屠殺發生在1921年,「六四」卻是一起當代大陸「國家暴力事件」。所以,無論是性質與程度上都存在顯著差別。

今日拜登政府的立場和態度是鮮明和正確的,充分展現了美國文明與政府反思當地自主的一面。相反中共政府32年來的作為,是應該被譴責被質疑和批判的:或者可以說,早應該反省與作出「平反和相應合理處置的」大膽而有意義的正確決斷的事!因為,那既是關涉到極其廣泛的人心與民意的,全民刻骨銘心的特大事件:雖然,事件本身存在著極其複雜性以及可商榷性(如馬悲鳴的「中共萬惡為此善哉」論等);也可以考慮那時的國家背景情勢(如十年文革歷史記憶等)當時,客觀的說,當時後期已經極端失序狀況;而且,缺乏組織的學生運動目的性與可操作性存在問題等等;如果最後若及時撤離廣場也可能會避免最後的悲劇等等)。

所以,政府最終的暴力屠殺當然是極大的罪惡。即使當時認為「不得不為」等(爭議早已顯明)。但迄今也不作變通:如適度有意義的公開平反和作出撫恤安排等等。雖不足以撫平歷史傷口。但可以給那些「無辜(善良幼稚)」的死難的青年們一個「善的了斷」。從而,既可能消解由此造成的「歷史仇恨和社會心結」。也可以消解中共自身的「說不明的歷史恐怖心魔」和日益扭曲的國家政治體制危機,及畸形的社會心理潛勢情境。朝向真正的社會和諧邁出一步。何難?想一想大陸億萬民眾的「刻骨銘心」的記憶,香港之困與民心背離的原因;臺灣民心與世界記憶的勢向,等等。中共必須且應該作出反省與改變的正確的抉擇!且是時不可待的大議題!

同理,反對派運動也存在正確選擇的問題。如當事人進行必要的歷史反省與自責,從而爭取有效的引致與促進大陸政府改變和政治變革。因為,簡單地說,極端對立的行為與只是充滿仇恨的不妥協的對立運動,只能使中共繼續拒絕政治反省和更加瘋狂的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三十二年的歷史不算長也不算短,但歷史總是一面「多菱鏡」具有多重性多樣性。反對派既要堅持並升華自由民主人權的理念的追求;也需要有目的和智慧策略並作出必要的妥協,以換來積極的值得追求的效果即大陸的轉變。換言之,只有因時制宜不斷地再造自我變換策略與提升智慧能力,才能作出果敢的契合大勢的影響歷史的大作為來。顯然,一般性常態化的「勿忘」抗議雖然必要,也實屬自然。但要看到祂在整體上遮蔽了中共百年歷史的諸多罪惡暴政的方方面面,而只聚焦在哪個特殊時刻與悲慘事件上,相對割斷了整個歷史鏈接與中共自我反省覺醒的可能,給中共頑固派以「藉口」。間接的阻滯了大陸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步伐。所以,需要一種新的正確的歷史反思與超越自我的勇氣。以新格局理念遠見來重新營造一種反對派生態。

我們要求並期待中共作整體反省與妥協性的改變,學習拜登政府與世界文明國家的作為擔當。切實作出歷史正確的選擇!只有實踐國家責任的理性智慧的政治決定,主動化解歷史仇結,促進現代國家社會的和平與文明化進步。才是超越執政者自我,獲得民心人民真正認同的開始。也是化解當下內外危機的可行之道。

来源:看中國來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