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教育部促加強普通話、簡體字在港地位(圖)


大陸教育部的報告建議把普通話教育作為香港政策,適度融入考評體系,使普通話教育進入小學、初中和高中,並能夠連貫銜接。圖為香港中學生。(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1年6月2日訊】大陸教育部發佈首份《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下稱《報告》),分析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城市的語言狀況。報告建議把普通話教育融入香港考評體系,透過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並在法律上確立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有網友表示不滿,感嘆中華數千年文化短短幾十年間就被政權毀掉了。

據《蘋果日報》報導,《報告》由廣州大學團隊編寫。大學的客座教授郭熙在記者會上表示,未來大灣區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加方言,再加上外語的多語格局」,因此「大力推廣中國通用的語言文字、構建和諧語言生活、增強語言與國家認同,是大灣區『語言文字事業』的重要任務」。《報告》建議香港須在法律上確立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把普通話教育作為本地政策,適度融入考評體系,使普通話教育進入小學、初中和高中,並能夠連貫銜接。

郭熙指,香港主權移交20多年來,港人使用的語言呈現多樣化,而日常生活中講廣東話的佔九成,英語亦佔相當大比例,但普通話的使用也開始增加。報告亦建議,粵港澳三地應加強語言人才培養協同規劃,香港發揮「英語輻射英語系國家」作用。

教協副會長葉建源質疑撰寫報告的大陸學者未必了解香港實際狀況;在現行政策下,香港已有相應的普通話考試制度,評估教師和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考評局和教育局合辦的「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和國家語委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

中文是香港法定語言之一,香港人傳統上慣常使用繁體字,但簡體字書寫的文件在法律上同樣具有認受性。教學方面,大部分香港學校使用英文教科書,採用粵語教學。葉建源強調,香港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國際角色,「粵語都好有活力同生命力」,亦應受到重視。

97後香港的語文教育政策——「兩文三語」

教育局回覆《蘋果》查詢時指,97後香港語文教育政策是要培養學生擁有「兩文三語」(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為标准粵語、英語和普通話 ),以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也加強香港與大陸的交流和連繫。香港中小學均設有普通話科,學生必須修讀,課堂以外,學校會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營造語言環境。

香港網友對於簡體字普遍表示不認同,甚至反感。有網友留言指「多年前曾有人說:減省中文字的筆劃可降低文盲率。這種說法站不住腳,用來瞞無知的騙老百姓的。其實文盲率的高與低,跟教育機會有密切關係的。只會要國民有教育機會,一百劃的字都懂;缺乏教育機會,就連只有三數筆劃的字也不懂。」

有網友直呼若香港推行 「殘體字」則會加速港人家長移民的決心,寧願孩子以英文為母語,也拒絕學習簡體字。也有人感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禮義和文字,就這樣被一個幾十年的政權一手毀掉了!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