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心上一把刀(圖片來源:看中國)
俗話說,「忍字心上一把刀」。現代人要在家庭、鄰里、工作單位中,處理好各種關係,完全不忍是不可能的。但是忍說得容易,做起來有時候卻非常困難和痛苦,要去化解矛盾,被稱為「忍化」,處事臨危不懼,當機立斷,避其銳氣、智慧化解的辦法,避免正面衝突,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損失,用利他善化的辦法來解決矛盾。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忍呢?他的真正定義是什麼?忍不是憋在心裏,窩氣;因為,憋在心中氣不順,郁而化結,傷肝腎,傷肝則易怒,傷腎則智昏;智昏,則失言失態。所以說,忍應該是主動地、積極地去承受、去化解,才能解決實質問題。下面的古例告訴你古人的大忍之心,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一、胯下之辱
北宋蘇軾說過:「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這不是真的勇敢。真正勇敢的人,是在突然面臨侵犯時,不與對方爭鬥,用忍讓的態度化解矛盾,給對方以台階下。即使是遇到無端的侮辱,也能夠處之淡然,從容對待。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的「大忍之心」讓人敬佩有加。韓信少年時喜歡身佩長劍。
一天,他走在集市上時,一個年輕人當眾侮辱他說:「你個子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內心卻是很膽小的。」「你當真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
韓信仔細地打量那個年輕人後,就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過去。滿街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膽小。
後來,韓信成為劉邦的大將軍,他將那個曾經侮辱自己的年輕人召到跟前,並告訴眾人說:「這是個壯士。當年侮辱我時,我可以殺死他,但殺他沒有名目,所以忍了下來,才有今天的成就。」
年輕人求饒,韓信赦免了他的罪過,還封了他一個小官。
忍讓,並非是軟弱向人低頭稱臣,忍讓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彼此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彰顯的是忍者的博大胸懷。
二、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家喻戶曉,說的是睡草蓆,嘗苦膽。幾十年如一日這樣做。講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幾十年裡每天都堅持吃飯前嚐一嚐苦膽。這裡的「忍」,是一種堅持,一種責任。
公元前498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侍奉吳王。
有一天,吳王生病了,勾踐主動親嘗其糞便,並面露喜色地恭喜吳王夫差,說:「從糞便的顏色和味道判斷,大王身體無礙,可以放心療養。」
三年後,吳王夫差送越王勾踐回越國。回到越國後,勾踐依然過著在吳國的一樣的生活,甚至更加勤儉,愛戴百姓,安撫官員,訓練兵卒。
勾踐把苦膽掛在座位旁邊,坐著或者躺著的時候,都常常凝望苦膽,吃飯時也會先嚐一嚐苦膽。
越王勾踐謀劃二十二年後,平定了吳國被封為霸主,並把吳國佔領的土地歸還給楚國、宋國、魯國等。
古今中外,能夠成就一番大業之人,都有不同常人的意志力,堅如磐石的信念。
三、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示好漢朝,願意重修舊好,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答謝單于。
當蘇武一行人準備返回漢朝時,遇上匈奴內亂。蘇武等人被匈奴扣了下來,要求蘇武等人歸順匈奴。單于先派衛律用金錢和官位去遊說蘇武,都被蘇武嚴詞拒絕。單于便下令把蘇武關到斷水斷糧的露天地穴。
蘇武被關到地穴後依然不改節,渴了就吃雪解渴,餓了吃身上的羊皮襖。單于見蘇武意志堅強,欽佩他的氣節,不忍心殺他,又不願放他回大漢。
周圍樹枝上嫩葉新出,歸漢依然遙遙無期,蘇武不免有些傷感,似是因此落淚,抬手用衣袖擦拭,其中一隻羊仰面對著蘇武咩咩的叫,似乎是在安慰他。
於是,單于讓蘇武到北海一帶去牧羊,並告訴他等羊生了小羊後才能回大漢。蘇武到了流放地才發現羊都是公羊,他每天拄著漢廷的符節放羊。
十九年後,漢朝使臣從蘇武的同伴口中知道了他的情況,才把蘇武從北海接回長安。
蘇武去時正是壯年,歸來已是滿頭白髮。蘇武出使匈奴時,曾作詩留別妻子,寫道:「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古人將因為利益而背叛國君的人稱為「謀逆」,將害怕死而放棄節義的人稱為「作亂」。蘇武之「忍」是對大漢的忠心,堅守正義和節義而忍苦,不為金錢與官位所動心。冬去春來,花開花落,黑髮變白髮也不改其節
責任編輯: 陳錦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