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癌王」有望 臺研究可阻癌細胞轉移(圖)
中研院士李文華率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中醫大新藥開發中心的跨機構研究團隊,破解了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White House/Adam Schultz)
【看中國2021年3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李文華博士,率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中醫大新藥開發中心的跨機構研究團隊,破解了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且合成多胜肽分子,能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轉移。研究成果近期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相關新聞報導如下:
基因編輯技術奪諾貝爾 學者:像DNA剪刀可望根除疾病
中研院找到主宰武漢肺炎疫情的病毒株
人人都有癌細胞 但不是都罹癌 關鍵8個字
揭秘「癌症」形成的可怕過程
領先全球 臺灣合成穩定雙原子碳分子
中央社報導,當確定罹患胰臟癌時,通常約有80%的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經發生了轉移,導致治療難度增加、存活率低。此議題攸關全人類健康,十分重要。2015年,李文華院士帶領的胰臟癌研究團隊發現,在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的受體「IL-17RB」,而在與配體相互結合之後,便會啟動一連串的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是轉移。團隊依據此發現進一步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跟配體「IL17B」結合的機會,降低癌細胞的轉移機率。
4日上午,中央研究院舉行研究成果發表會,在美國的李文華院士以錄影方式向台灣人致意,期待這次武漢肺炎世紀大瘟疫,在大家努力下能儘早平息,讓人類能像台灣人一樣安靜生活。
李文華院士表示,罹患胰臟癌的致死率,以5年內達至90%,讓人聞之喪膽,他們跨機構的胰臟癌研究團隊,在這10多年來致力於胰臟癌研究,包括如何進行早期診斷、如何預防及如何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李文華感謝科技部卓越團隊、教育部頂尖研究中心,以及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登峰計畫的經費支持,讓研究團隊能在胰臟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上屢創突破,進而控制此癌王不再肆虐、延長壽命。
身為團隊一員、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胡春美鑽研胰臟癌多年,她表示,當時已經確認受體IL-17RB正是刺激胰臟癌細胞轉移的重要因素,但卻不清楚分子內部的訊息傳遞機制。團隊在參考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的研發歷程之後,認為這項胰臟癌研究值得繼續推進,進一步優化胰臟癌的治療效果。
後續研究發現,IL-17RB不只是出現在癌細胞上,也出現在正常的免疫輔助型T細胞(Th2)上,而免疫細胞若缺乏IL-17RB,反倒影響免疫訊息傳遞,導致人體容易受到微生物感染。證據顯示,最佳的治療方法是了解癌細胞及免疫細胞上的IL-17RB有哪些不同,再發展標靶藥物。如此一來,就可以在不影響患者免疫能力的前提之下,同時防範癌細胞的擴散。
經過多年的反覆驗證,研究團隊成功破解了IL-17RB的致癌機制,並且合成出一種多胜肽分子,能夠有效解決上述難題。
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吳恒祥解析胰臟癌擴散與惡化的訊息傳導的機制,不同免疫細胞,在胰臟癌細胞表面上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跟另一個IL-17RB互相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當同質雙聚體遇上配體IL-17B後,即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有如是按下了開關般,啟動後續一連串的致癌訊號。研究團隊所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則是一組胺基酸序列,能夠在細胞內的特定位置上取代激酶MLK4,並結合受體IL-17RB,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以阻斷癌化訊號的傳遞。
胰臟癌研究團隊表示,此一多胜肽分子能夠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的「鑰匙孔」,並事先「卡位」,以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啟動反應開關;與先前研發的抗體藥物相較,治療上更為精準,不會影響患者的免疫力。實驗結果顯示,若罹患胰臟癌的小鼠施打此種胜肽分子,其癌細胞會轉移至肝臟及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會就此延長。未來團隊期望能繼續深化研究,進一步研發效果更穩定的小分子藥物,來協助胰臟癌患者進行標靶治療。
這次發表的研究論文,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Initial Key Steps of IL-17 Receptor BOncogenic Signaling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Pancreatic Cancer」,而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華、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胡春美與副研究員沈家寧、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吳恒祥、臺大醫院的田郁文醫師、張毓廷醫師、鄭永銘醫師、章明珠醫師。
在此之前,中研院曾向外宣布,另一項癌症研究,已經取得了成果。
去年11月17日,中研院透過臉書喊話,「癌細胞你小心了!」
中研院表示,經過逾10年的研究,中研院吳漢忠團隊近期研發出可以直接殺死癌細胞的「新抗體」。
中研院說明三大重點,「癌細胞會利用關鍵蛋白EpCAM,逃避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的追殺」、「團隊研發抗體EpAb2-6,可阻止EpCAM在體內的癌惡化機制,重新將T細胞喚醒,並殺死癌細胞」,此外,經實驗證實,新抗體讓免疫療法更有效,還能結合其它抗體,成為聯合療法,能夠提升小鼠存活率!
吳漢忠表示:「EpCAM可見於許多種癌細胞」,例如: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及胰臟癌等,因此,能預見此項研究成果未來將會被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的癌症診斷及治療上。
最後,中研院表示,「新抗體EpAb2-6對癌症的診斷、標靶治療及造影」是深具發展潛力,此研究已刊登於國際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並已取得多國專利。該研究團隊有吳漢忠特聘研究員及2名共同第一作者:碩士生陳皓年、梁剛豪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