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印度加爾各答的一條街道上有中國手機製造商VIVO的店舖。(圖片來源:DIBYANGSHU SARKA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3月4日訊】雖然與中國的邊境衝突已有所平息,但印度人仍然擔心在經濟上過於依賴強大的中國。
在2020年,中國與印度軍人在有爭議的邊境線上多次發生衝突,其中6月在加勒萬河谷的一次爭端造成兩國均有人員死亡,這是自1960年雙方發生戰爭以來最嚴重的邊界衝突。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印度採取措施來減少與中國的經濟接觸,包括對中國在印度的投資進行審查,並禁止數百款中國應用在當地運行。中國公司還被限制參與印度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向印度電信服務商提供設備。
新德里希望通過上述行動向北京表明,印度正試圖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龐大的貿易交易量並不會妨礙印度對一個強硬的中國繼續保持警惕。
最新公布的貿易數字顯示,印度在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方面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專家指出,隨著新德里加大獨立自主,並且多元化貿易夥伴,對華依賴有望在不久的未來發生轉變。
印度加強自力更生
中國在2020年重新奪回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的位置。據印度商業部的數據,印度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為777億美元,從中國的進口額為587億美元,比印度從美國和阿聯酋的採購總額還要多,這兩個國家分別是印度的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夥伴。
雖然印度力推經濟自力更生的政策,希望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但從具體數據來看,印度仍然相當依賴中國製造的重型機械、電信設備和家用電器。
新加坡國立大學專門研究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經濟學家帕立特(Amitendu Palit)表示,對中國進口的持續依賴是因為印度國內缺乏這些產品的供應,而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價格便宜,數量充足。
帕立特告訴美國之音:「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太深。印度國內工業所使用的各種基本進口品對中國的依賴性很高。」
兩國的緊張關係已提高了印度加強製造業能力的決心。印度政府在2021年預算案中擴大了生產掛鉤激勵計畫(PLI),為更多的行業和產品提供財政優惠,以吸引這些技術的發展,建立規模經濟,減少對中國關鍵產品的依賴。
在經濟學家帕立特看來,印度有足夠工業原料和勞動力在國內生產若乾物品,主要的挑戰是降低國內的生產成本。他預計,PLI計畫需要至少4-5年的時間才能見效。
他說,「主要的挑戰是把在國內做生意的成本降下來,使國內生產商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不必依賴進口。如果目前提高製造能力的努力與改善商業條件相結合,那麼這些政策應該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智庫國際與戰略問題中心印度專家羅索(Rick Rossow)則表示,印度中央政府在改善製造業環境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許多真正的工作必須由印度各邦政府來完成。
他告訴美國之音:「硬性基礎設施、可靠的電力、合理的法律解決辦法等--各邦的議程是下一個關鍵的行動領域。如果印度幾個大邦齊心協力加強製造業,‘印度製造’成功的機率就大得多。」
多元化夥伴關係
近年來,印度也在努力多元化貿易夥伴關係。新冠疫情對印度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造成了負面影響,中國是較早從新冠疫情中恢復過來的國家之一,這幫助中國佔據了出口優勢。
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總幹事薩海(Ajay Sahai)告訴美國之音:「中印貿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對中國的出口,隨著印度政府努力自力更生和尋找進口替代,印度的整體進口可能會下降。」
他還表示,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實際上也是前者可以利用的經濟槓桿,「如果消費者為王,印度絕對有能力影響政治和戰略決策。」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的提高,全球主要經濟體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反彈,印度有望加大與其他經濟體的貿易往來。
印度在2021年的貿易談判中認真開局,與英國決定增強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並有望達成總價值超過1000億英鎊的自由貿易協議。印度還在爭取與東盟、日本和韓國達成更大的貿易互惠。
同時,印度試圖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印度外長夏什拉(Harsh Vardhan Shringla)上週表示,印度政府正試圖與拜登政府制定新提案的細節,讓印太地區的供應鏈更具彈性。
他說:「他們(莫迪和拜登)已經進行了一系列良好的對話。所以我們對美國新政府的優先事項有了認識。拜登政府引入了氣候變化和技術等新內容。有一系列的領域可以合作。」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