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限制港人出境 機場驚現人臉辨識閘口(組圖)
香港機場2021年1月5日起增設「人臉辨識」登機閘口,引起各界疑慮。(圖片來源:香港機管局)
【看中國2021年2月24日訊】港府正修例賦權入境處處長可獲取飛機乘客資料、更可指示飛機不可運載某人,令各界憂慮港人將被「限制出境」。同一時間,香港機場悄然安裝了「人臉辨識」登機閘口,並已修改私隱條款,將識別乘客身份的資料送到身分不明的「第三方」。港府拒絕披露有關第三方供應商的身份。
據自由亞洲電台2月23日報導,香港機場在1月5日新增自助登機閘口,閘口以「人臉辨識」技術驗證乘客身份。首批閘口設於一號客運大樓10號至36號登機閘口,其它登機閘口也會分階段裝設。自助登機閘口為機場90億元翻新工程之一。
悄改條款 實名資料傳神秘「第三方」
該台更發現,香港機場管理局在增設人臉辨識閘口前一天(1月4日),修改了相關的私隱條款。新版條款寫明:獲機管局委聘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可獲機管局提供個人資料。
而透過「網際網路檔案館」找到的2019年6月28日舊版本私隱聲明,列明除非得到乘客先前同意,機場不會向第三方提供個人資料,而且只會向第三方提供匿名資料,第三方無法辨識乘客身份。這些保障乘客私隱的條文,在新版中已全被刪去。
另外,舊版條文標明,使用個人資料目的,只包括核實乘客進入機場禁區權利及作統計及分析用途。新版本就新增用途,包括「保障航空及機場保安」,但未詳解「保安」的意思。
香港機場2021年1月5日起增設「人臉辨識」登機閘口,引起各界疑慮。(圖片來源:香港機管局)
那麼,可獲得乘客人面辨識資料的「第三方」到底是誰?機管局拒絕向自由亞洲記者披露新閘口供應商的身份。
香港機場過去於禁區入口設立自助保安閘口時,新舊閘口皆採用生物特徵及無接觸式技術,當局曾向立法會公布舊閘口相關供應商為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
科技界:刪匿名化可疑 可追蹤之後行蹤
資訊科技界選委黃浩華對自由亞洲指,當局刪除「匿名資料」條文令人生疑。他說,銀行或網絡公司都會收集未有匿名化的個人資料,只限內部溝通或客戶聯絡,但自動閘口的供應商,按道理無須與乘客再有聯絡。
新條款意味著機場將向第三方提供實名資料,黃浩華認為「很可怕」,「因為匿名化才是保障個人資料安全,你看他的目的,之前與之後都有做編制統計數據,或優化業務、改善營運,這是理解。但之前的版本強調會做匿名化處理,再做統計資料分析,但現在沒有了這個。會否對個人資料的保安度降低?這是有可能。」
當局稱收集到的資料會於航班離港7天後刪除,但黃質疑當局難確保第三方刪除相關資料,又認為乘客在機場被人臉識別,技術上可以追蹤之後的行蹤,難免令人感到害怕。
香港機場2021年1月5日起增設「人臉辨識」登機閘口,引起各界疑慮。(圖片來源:香港機管局)
民主黨前立會議員尹兆堅批評當局與供應商的關係令人生疑,又認為當局增加監控及鉗制,「『鬼鬼祟祟偷蕃薯』,不願意說誰是𠄘辦者,與他出境時𠄘辦商的資料可以公開的處理方法明顯不同,給人一種瓜田李下,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並質疑登機前的「人臉辨識」,是另一種監控手段多於其他目的。
機管局宣稱,會採取嚴格措施確保數據安全,例如資料會經加密處理,儲存位於機場的伺服器,而非雲端伺服器或外部服務供應商的系統。所有可識別身份的資料,將在旅客乘搭航班離港七天後,從系統中自動刪除,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亦須遵循相同政策。機場管理局透過既有程序公開招標及委聘承辦商。而旅客亦可自由選用傳統人工通道,並由航空公司職員人手核對旅行證件及登機證後登機。
翻查資料又顯示,國泰航空早於去年5月與機管局聯合進行大規模試行相關措施,有二百名國泰員工參與。記者向國泰查詢更多有關詳情,但未獲回覆。
港府修例可拒乘客出境引不安
在機場悄然出現「人臉辨識」閘口之際,香港政府2月向立法會提交的《2020年入境(修訂)條例草案》中,擴大了保安局局長的權力,可指示入境處處長獲取運輸工具、即飛機乘客及機組人員的資料,更可禁止飛機運載有關人士。香港大律師公會隨後提交意見書,指有關修例將授權處長禁止任何人離開香港,卻沒有提出任何正當理由及防止濫權的保障措施,形容如同授權保安局局長「明顯不受限制的權力」,情況尤其令人感到不安。